獨居
《獨行的距離》:尋找合適生活的節奏,獨居女子的日常
如果要說,為什麼一直嚮往一個人的生活,我想最吸引之處是,正正是體現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當所有的日常事務自行處理,因而得到相應的自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日子,簡單如家裏如何佈置、購買哪個牌子的用品、安排每日的作息時間、隨時招待朋友到家裏作客……
《獨行的距離》:我獨自生活——旅居台北的日子
一直以來,我相信唯有透過與在地社會的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一個陌生的地方。作為短居的過客,台灣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新鮮、想去探索的。然而,縱然文化如何相近,移民至另一處地方過活,始終是另一回事。與移台港人聊天的過程中,如何融入社會,如何適應當地文化,甚至破除「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的浪漫想像,都是真實的考驗。
《法新社》:自備茶水點心,上海寂寞老人齊聚IKEA餐廳找真愛
餐廳裡的氣氛和嘈雜程度比較像是高中餐廳,而不像是老人之家。精神抖擻的老人們互相傳遞橘子和茶水,偶爾還來上一瓶廉價的酒,桌上散落果皮和堅果殼。根據官方數據,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2.97億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為單身。
研究:50歲以上中高齡獨居者養寵物,可有效抵銷或減輕認知功能衰退
「家裡有養寵物者與沒有養的人相比,也更容易入睡。」盧次勇指出,像是養狗時許多狗主人會在睡前帶狗出門散散步,而睡前若能有適度運動,可以讓人更快入睡。不過針對該養何種寵物,他則表示無論是狗、貓、魚還是鳥,都對減緩認知衰退有幫助。
顏理謙《涼家婦女》:他好像慢慢想通了一點什麼,但並不覺得害怕
本書收錄88篇以幾百字或千字幅度極短篇,故事架構上加油添醋或減鹽少油,輕快翻炒出一則又一則都會男女、兩性婚姻、職場角力的「愛情」暗黑料理。
疫情下堅持守護, 第一線服務人員在不安的歲月給長輩安穩的日常
疫情下有一群人默默地奔走在每個需要照顧的家庭,協助送餐、洗澡、陪同就醫,撐起受疫情衝擊的高齡長者與弱勢長輩們。
歷經一年半美國疫區生活.我的「居家防疫實務」經驗談
經歷過在美國的封城時光,讓我告訴你防疫宅力怎麼培養才不容易發瘋或沮喪,尤其是生平第一次進入在家工作模式,找回方向感、奪回生活控制權,會舒服很多。
全台一人戶突破三成,「一人經濟」每年有五千億市場
照目前的市場數據來看,高收入單身者或是獨居者往往更願意花錢。選購物品時,願意為品質好的產品付出高價,也願意付出金錢尋求專業協助,比方雇用理財專員為自己規劃財富、找高水準的課程自我進修等,一個人的消費力,正帶動著整個世界的商機。
全球生活型態轉變,「一人經濟」將是未來新藍海指標嗎?
從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許多人的生活型態面臨轉變,獨自生活的情況也大幅發生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許許多多原因造成的「一個人」,在近年衍生出龐大的商機,一人經濟將是未來新藍海的指標嗎?
從吳朋奉到羅霈穎之死,談「孤獨死」的社會危機
雖然政府的長照政策有社會支持的部分,但對於像是吳朋奉、羅霈穎這類並非長期照顧的族群來說,卻是無法觸及的,而許多人在工商業社會之下少了一般鄰里間緊密接觸,縱使住在同一棟大樓,卻連隔壁住了誰都不知道。
《可喜可賀的臨終》:隔壁的奶奶打算上吊!醫生,請你快點過來
有不少人因為沒有錢,於是就徹底放棄治療或因此感到絕望,這種情況便稱為社會的苦痛。不過,有一種居家醫療,無論患者是否有錢都能享有其服務,並且具備足以解決社會苦痛的技巧與智慧。這就是安寧居家療護。
量販店都在郊區、小商店倒閉,日本824萬「購物難民」連都市也有
日本國內為了解決「購物難民」的問題,許多民間業者投入「移動販賣車」的經營,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則針對獨居銀髮族發出購物用的「計程車乘車券」。
老後隨時做好最壞打算、不依賴他人而活,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孫子很快就會長大,他們終究會脫離(祖)父母的羽翼,並無可避免地做出許多違背大人期望的行為。與其這樣,何不趁著六十多歲還精力充沛時,重新思考自己今後的人生方向呢?
很多人覺得「孤獨死」很寂寞,但其實就算不給父母送終也無所謂
孩子們之所以想見父母最後一面,與其說是為了將死之人,不如說是孩子想替自己的心情劃下一個分水嶺。我認為,在父母斷氣的瞬間隨侍在側,並沒有那麼重要。若想孝順父母,應該趁父母活著的時候。
很多人覺得「孤獨死」很寂寞,但其實就算不給父母送終也無所謂
孩子們之所以想見父母最後一面,與其說是為了將死之人,不如說是孩子想替自己的心情劃下一個分水嶺。我認為,在父母斷氣的瞬間隨侍在側,並沒有那麼重要。若想孝順父母,應該趁父母活著的時候。
金馬影帝陳松勇獨居又怕開刀「醒不來」,要留200萬遺產給「印尼女兒」
陳松勇沒有家人跟親戚,自虧獨居老人,身邊只有照顧他3年的印尼看護Yule,2人培養出父女情,他說:「以前看護叫我阿伯,我讓她叫我阿爸。」
荷蘭政府鼓勵老人獨居?當政策以人為本,將每個環節緊緊相扣
在荷蘭,大部分老人想住在熟悉的環境,傾向住在原社區,以維繫既有社交網路及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因此,荷蘭政府與當地住宅組織合作,提供原社區一、二樓的公寓給老人,協助室內改裝,幫助長輩和政府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