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美術館
出席黃土水特展發現日本人嚮往台灣文化,李遠有信心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化部長李遠訪日,發現日本高中生選擇到台灣修學旅行,文化交流頻繁。台灣電影、漫畫、文學、表演藝術等開始可以帶到日本。李遠認為,台灣有獨特優勢,文化跟著政經走出去。台日之間有深厚的歷史脈絡,文化交流更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國寶〈甘露水〉首度前往東京展出,日治時期台灣代表藝術家黃土水的再研究
當代回溯日治時期的台灣美術史時,黃土水是重要的藝術家,雖然黃土水於1930年逝世,享年36歲相對早逝,但黃土水至今留下許多代表作,近年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當為〈甘露水〉。而〈甘露水〉曾在2021年正式於台灣展出,去年則被指定為國寶,如今將在9月6日於東京展出。考量到黃土水的背景與作品,此次在日本的展出別具意義。
陳貺怡接任國美館館長成開館首例,文化部長史哲:「持續壯大台灣美術史的光譜」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授兼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將接任國美館館長,她也成為首位兼具藝術史及策展人身份的國美館館長,文化部長史哲表示,陳貺怡可稱為「當代斜槓式的創造與營運者」,期待國美館在其領導下,持續發揮國家級美術館的典藏、研究、展示及推廣功能。
國美館35週年館慶大展《時代記憶》,4/15起親炙陳澄波、林玉山國寶畫作等近200件館藏
為了迎接35周年館慶,國立台灣美術館將於4月15日推出《時代記憶—國美35典藏精選展》,展出近200件典藏品,其中包含林玉山的〈蓮池〉(1930)、陳澄波的〈嘉義遊園地〉等國寶級藏品。
【藝遊嚮導】8/30-9/5:玩聚場夏日藝術節、高雄庄頭藝穗節、《向巨人致敬》音樂會,本週藝文活動精彩可期!
玩聚場今年邀請擅長策劃民眾參與藝術計畫的貢幼穎與楊志雅,聯手建國玉市攤主共創「鄰居下訂單」演出計畫,找尋素人攤主們心目中藝術節的理想樣貌。在後疫情時代,玩聚場以「人情百百搭」重新搭建人際關係,期待藉由各個創作計畫,來體現各種人際交往的樣貌與可能。
【展覽】謝春德「平行宇宙」最終章《時間之血》:臆想人類文明發展,將導向何種未來?
謝春德藉由《時間之血》展覽書寫他的創世寓言,進門處詩句揭示了題旨:「時間」正是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血」是我們的生命於他方的存在。《時間之血》對平行宇宙概念的探問,聚焦於現在和未來交界之處,那些「當下生命存在於他方的可能性」。
【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如何自救?六位從業人員的線上轉型練習
透過訪問位於產業鏈不同端點的6位從業人員,這篇文章試圖從藝文紓困政策、國際文化交流、以及數位策略等三個層面,勾勒視覺藝術產業的現況。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我們「禽獸不如」,如何與自然界共生?
2020年的台雙展在骨子裡仍是反西方、反人類文明、甚至是反理性的。透過多重的「反」帶領群眾進入一個更在地、更獸觀、更感性的理解形式,面對我們的共業。
2020台灣年度藝文展覽回顧:勞務、環境與共存,三組關鍵字定義疫情下的藝術
透過三組關鍵詞彙: 勞務、環境與共存,分別梳理於2020年以展覽作為表現手法與媒材的議題、闡述展覽內容,並以此作為2020年的個人展覽的觀點回顧。
「野根莖」之東海岸佑的《一起一起,自己自己》:一場用藝術來守護自然的抗爭行動
2002 年,一群來自台東的藝術家藉由遊牧的創作方式,去思考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在2018台雙展中,他們以創作營造了山、海、河流、樹林、樹根、海底、森林等等,但畢竟是用人類的加工物所製造。這也突顯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抵抗,並延伸到與財團、歷史與國家機器之間的拉鋸戰。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開散,藝文場域向外蔓延(下)
今年的台灣美術雙年展能透過大型展覽來大規模地看待原住民藝術家,如此呈現是值得鼓勵的,尤其是在試圖討論「我們」的過程中,能夠更多元地面對彼此是需要一步步嘗試與打開界線的。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開散,藝文場域向外蔓延(上)
今年9月22日至2019年2月10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由龔卓軍與周郁齡擔任策展人。這次國美館終於走出館區,與附近忠信市場裡的替代藝文空間如「黑白切」等合作,開始與地方有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