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淺談獸迷文化2:熱愛毛茸茸的擬人化動物!繪師、獸裝、製毛師……各種獸圈內容創作者
藝術創作可以說是獸圈中的一大核心。從繪畫、攝影、獸裝扮演到新興的VTube直播,獸圈中的內容創作可能比你想得還要多元,每位創作者都在用自己獨特的創作豐富這個圈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你簡單的認識這些獸圈中常見的創作類型。
近年最亮彗星「紫金山-阿特拉斯」現蹤!專家曝最佳觀賞時機與位置
具有「世紀彗星」之稱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近日通過近地點,吸引天文愛好者關注。這顆彗星來自歐特雲,上次接近地球約8萬年前。天文學家也揭示了最佳觀賞時機與地點。
《GAP YEAR,冒險一年又何妨?》:深入迦納生活一年,我卸下了有色的眼鏡
當多年之後網路上開始流傳黑人抬棺的影片,他反而覺得很神奇。因為當年在葬禮現場看是一種文化衝擊,他是抱著參與當地文化的角度去看,沒想到多年之後迦納再尋常不過的葬禮習俗,居然會從網路一路紅遍全世界。
張燦輝《攝相現象學》:相片所呈現的相,是被攝相藝術轉化的真實,即是被重構的現象
本書為香港哲學學者張燦輝的攝影哲學理論+作品集。所謂「攝相」,是因為張教授一直覺得「攝影」一詞,未能表達英語「Photography」源於「光」(photo)和「書寫,描繪或繪畫」(graphe)的意涵,即是「運用光線來繪畫」之意。所謂「攝相」,是指相機捕捉光線再呈現一切事物的特質。「相」一詞源自佛學,代表世界的一切表象。
森山大道說,街頭到處是不同的世界,街拍就是要拍下這樣的異世界
想要拍出異世界,拍出不同題材的照片,得把心眼打開,成為習慣後,觀察能力就與過去不同。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臉友每天上傳好幾張照片,一張張趣味横生,不是合成或用什麼技術,就是一個角度,產生有意思的解讀畫面。每回看著這些照片發噱之餘,不禁檢討,日常街道有那麼多好玩好巧的畫面,怎麼自己沒遇到?
【關鍵專訪】《海洋碎片》攝影師李語晨——我搬進她的景框裡,去到許多遠方
李語晨的攝影創作個展《海洋碎片》來到基隆前在薩丁尼亞展出,對李語晨來說,這是一個隨著洋流漂流的創作計畫,它不只隨著觀眾的想像長大,攝影師也在其到過的不同海域、海濱蒐集各地的「海廢」碎片,拼湊著她眼中的海底世界面貌......
讀土門拳《生與死》:意識到被拍照的人多少有點刻意,那要如何做到「寫實」呢?
土門拳的隨筆散文充滿正正反反的思考。他也提到攝影師的特質——攝影師自己不會朝向鏡頭,只會將鏡頭對著眼前的事物,視線投向周遭的世界,所以攝影師不善於反省,不懂得檢視自己的內在。他自嘲說,攝影師就是這麼討厭的家伙,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對他人的問題倒是看得很仔細。土門拳的觀點還滿有意思的。
醫師也能開斜槓:勇闖南北極、迷上攝影、野鳥學會理事長——朱建銘的探險之路
朱建銘的確因選了少人走的路途而造就一切改變,但更深入去探究,造就這一切改變的,其實不單單是他的選擇,更得之於他的專注、毅力和實踐。而這「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結果,就誠如他所說的:「凡我想做的事,就一頭栽入!」
《森山大道,我的寫真全貌》:二〇〇二年冬,渋谷車站東口——和中平卓馬的散步
《森山大道,我的寫真全貌》集結了森山大道從1990-2000年的自述對談。第一部「說攝影」──森山大道暢談自己的創作脈絡、街拍手法與創作理念。第二部「談攝影」──透過與吉田修一、中平卓馬、田中長德、Homma Takashi……到荒木經惟,對談者每位都是日本藝文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從文學詩集到數位相機,多方位地對照彼此間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相對思維。
《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對納粹而言,「包浩斯」就是一個必須被摧毀的象徵符號
包浩斯不只是一個學校,它是不斷演化、時而矛盾的一堆想法和抱負,是一個可以讓人自由犯錯,實驗創意、技術、媒材的地方。它擴展的範圍遠超過它在威瑪、德紹和柏林的三所實體學校,將它結為一體的力量並非風格而是樂觀主義——認為好設計應該人人適用,以及相信好設計有潛力打造新世界。
【專訪】日本攝影師沖昌之:來台灣也不忘捕捉貓貓們「過度用力」的出糗瞬間
多次來台舉辦展覽的沖昌之,對台灣很有好感,「我其實是很討厭旅行的人喔。」沖昌之在閒聊中冒出的微微慵懶與厭世,也好像貓咪啊。這次,沖昌之受到台灣Risograph Museum邀請,除了嘗試將攝影作品以孔版印刷的方式印製展出之外,也在埋伏在台灣的巷弄「堵貓」。
【散文】蔣亞妮《土星時間》:我屢次穿梭在杉本博司洗出的淡色世界裡,就像聽桑塔格在耳邊說話
《土星時間》中,蔣亞妮將自己喜歡的行星串作一趟星際航線,也似行星組曲。由「土星」出發,以卡帶AB面細說從頭,是善惡也好,是真實虛構也罷,都是一種散文風景。「水星與海王星」收藏了諸多飛行體驗,比如騰飛般的文學,比如讀與寫的體感。而「冥王星」則是「被除名」與「在之外」的存在,是許多關係中的自己,以及各種關係中所應屬的位置。
蕭雅全《銀幕魔幻》:《老狐狸》現場拍攝時,慕義哥最會頂嘴,他有很多主見
榮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蕭雅全電影《老狐狸》幕後攝製紀實。導演拍攝手札與創作歷程訪談,未刪減版原著劇本與主創團隊拍攝現場回顧。台灣中生代電影導演蕭雅全與幕後團隊的默契創作,撬開觀眾各自不同的時光門,打造影像新語境。
【專訪】蕭詒徽:閱讀對我而言,就是讓「黑白瑪麗」同時存在於房間裡、外的那個東西
「我覺得『閱讀的意義』非常難回答,不過我有準備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蕭詒徽笑了,「我蠻不信任我的身體,我覺得我的身體會騙我,好像有一天會突然發現,原來我的身體感知到的那些就是個某一天某個時間上的特例,一個個案,可是我對世界的認知卻是靠這些形成的。所以閱讀就是讓我知道:我並不只是依靠我的生活經驗活著。」
《越南王子走進彭瑞麟的照相館》作者洪德青:當台灣第一位攝影學士遇上越南最後一位革命王子
1941年6月27日,彊㭽夫婦及攝影師彭瑞麟與妻兒在大稻埕阿波羅照相館留下合影紀錄,《越南王子走進彭瑞麟的照相館》作者洪德青表示,這是台灣「第一位攝影學士」與越南「最後一位革命王子」的相遇,而從兩人的互動,不只當時台北的飲食、服裝和社交生活躍然紙上,也讓我們看到台灣比想像中更為國際化也更為西化。
iPhone 15 Pro Max「望遠鏡頭」全圖解:所謂的「四次反射」到底是怎麼個反射法?
潛望式鏡頭是很古老的設計,Apple的iPhone 15 Pro Max當然沒有「重新定義」所謂的潛望式鏡頭,它其實是以很蘋果的方式,由簡化的設計、更少的元件,來達成看起來好像很複雜的鏡頭功能,同時畫質上有可能會更好。這種解方相當符合蘋果的平衡精神:它可能沒有要做到行業內的第一,但顯然更適合iPhone。
《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羅蘭巴特為何抗拒電影?
本書書名啟發自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創始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所說的話:「默片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在本書中,作者巴依尼以這個角度來看待整體的電影。多明尼克.巴依尼是朗瓦的繼任者,在電影節目的排片傳統之外,他更開啟了一系列電影與當代裝置、視覺和繪畫等造形藝術的電影展覽對話關係。
【展覽】李威辰《鐵山誌》:私攝影的個人性,如何在群體之間產生互動?
「私攝影」並不是要讓外界關注攝影者,而是以「我」與「我的周遭」為主題,探求「我是誰、我周遭的世界為何」,這是私攝影的實質意涵。私攝影並不只談論風格與拍攝手法,是觀察並找出與攝影師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態度與文化關係。
【知性散文特快車】吳明益寫「攝影」也好看的秘密,以及傑夫代爾的「刺點敘事」
這次介紹的兩篇作品,無論是《浮光》或是《持續進行的瞬間》在形式上與內容上,都帶給寫作者、讀者許多嶄新的啟發。在章節安排上,《浮光》用正片、負片對應書寫角度,是別出心裁的設計,而《持續進行的瞬間》則呈現一種「特別設計過的不設計感」來呼應他對「偶然性」的堅持。
你帶相機出門的理由是什麼?如果只是要紀錄生活,手機不能是攝影器材嗎?
我想試著用我的角度去說服你。如果你是一位拿著數位相機作為日常生活紀錄的拍攝者,我想邀請你跟我一起想想這個問題。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地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先討論硬體上最顯著的差異,我認為有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