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清
【專訪】馬世芳:閱讀是一個花費低廉而回報非常高的活動
「小時候家裡的書超級多,因為爸爸的關係,而且他從來不會規定我該讀什麼,或者因為成績問題禁止我讀課外書。」馬世芳說,「我爸自己從前幾乎被大人看成不良少年、頑劣、無可救藥的學生,中學轉學好幾次,因為常常蹺課。但你知道他蹺課在幹嘛嗎?他都在圖書館看書。我媽小時候的功課也沒有很好,但因為有比別人更好的條件做節目,所以很早在廣播圈出道了,她也從來不覺得你書唸得好就很了不起。」
民歌紀錄片《四十年》:儘管物故人非,時光終究淘洗不去那永恆的青春
看到陶曉清兒子馬世芳(民歌世代的下一代)說:「100年後我們都已經不在了,但這些歌曲應該還會有人傳唱。」見證了民歌運動雖然短暫,歌手或許老病飄逸,社會儘管物故人非,時光終究淘洗不去那永恆的青春。
那些在中廣青春網的日子:十大芭樂歌曲選拔的故事
雖然當年眾DJ、企製、助理各自音樂喜好的屬性都很分明,但還是常有機會在頻道內聽到膩到會想吐、助理接點播電話接到手軟的歌曲,我們稱為「青春網大芭樂」,卻也都很好奇真正大家認定的大芭樂會是哪些歌呢?
那些在中廣青春網的日子:這不是幸福是什麼?
陶姐除了要應付我們這些牛鬼蛇神之外,還要面對來自高層的期望,外在廣告的壓力,還有最重要的:中廣同儕的眼光。要在一個官府機構中做先鋒,除了意志堅定外,還要有幾分真心的傻氣。
民歌之母陶曉清:他們在我家客廳拿吉他飆歌,不管是李宗盛、蘇來還是楊弦
1975年,楊弦在中山堂辦了「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將余光中的詩拿來唱。我覺得很好聽,大膽嘗試在《熱門音樂》播了三首實況,心裡很怕有人寫信罵我怎麼在西洋歌時段播國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