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
中國宣布25日起停止台灣34項農產品免關稅,經貿辦批經濟脅迫,農業部:影響可控
中國18日晚間突然宣布25日起停止台灣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農業部今天說,中國早已片面採取非關稅貿易障礙措施影響台灣農產品出口,損失有限影響可控。
首位女性駐法代表郝培芝履新,盼以經貿與科技外交再闢新土
我國首位女性駐法代表郝培芝女士於 9 月 1 日正式履新,她表示將透過經貿與科技外交在前代表吳志中設下的「天花板」基礎上開拓更多空間,並進一步推進「台法的經貿與科技外交」。
台英簽署「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強化半導體互補,啟動數位貿易投資、能源談判
此協議是台灣首次與歐洲國家建立進一步經貿關係的框架基礎,有機會作為歐洲國家與台灣促進貿易關係的借鏡,且英國將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新會員國,與英國提升經貿關係,對台灣入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越美關係連升兩級,與中俄同為「全面戰略夥伴」,加強經貿科技與半導體稀土合作
《法新社》報導,拜登在結束20國集團(G20)新德里峰會後飛抵越南,和越南最高領袖、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會面,雙方簽訂一項協議將兩國外交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是越南最高的外交層級關係。
美商務部長訪中前夕取消27個中國實體限制,是否為美中經貿關係緩和的訊號?
美中關係緊張、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之際,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將於下周訪華。同時,美商務部將27個中國實體移出「未經驗證清單」。這都受到外界關注。雷蒙多此行能否改善中美經貿關係?有美媒分析認為,雷蒙多此行或陷入「尷尬的境地」。
北約峰會前立陶宛公布新版「印太戰略文件」:稱中國經濟脅迫未能成功、與台灣經貿關係為戰略重點
立陶宛政府公布新版印太戰略文件,指出與2021年相比,立陶宛與台灣的貿易成長了50%,台灣是立陶宛吸引外國投資、觀光旅遊、以及農業和食品出口的重要市場,強調與台灣的經貿關係是立陶宛的戰略重點,也是立陶宛實現「經濟多元化」政策的手段。
太陽花學運後塵封十年的服貿,為何又被在野黨和政治網紅當成攻擊武器?
台灣總統大選參選人柯文哲日前拋出「重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討論,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反擊「台灣不應再次接受走向大陸的回頭路」。選舉在即,服貿這個大約10年前的議題,為何又成為台灣的討論焦點?
紐西蘭總理訪中會見習近平,除了促進貿易雙方還談些什麼?
紐西蘭總理希金斯展開訪中之旅,27日會見習近平,兩人除討論深化貿易外,亦談及氣候、俄烏戰爭等議題。紐西蘭近年在人權、國際秩序等方面態度較為強硬,雙方分別說了什麼?
加拿大卑詩省政府宣布在台設立投資貿易辦公室,將台灣視為「重點出口市場」
外交部表示,近來美加兩國在地方層級相繼以設立在台辦事處等方式,展現對台灣貿易投資環境的信心,迄今全美已有14州及關島在台設立辦事處,其中6個辦事處是過去3年期間所新設立或恢復設立,有助進一步強化我與美國各州商務關係、創造經貿與投資機會。
澳洲布局印太迎來二戰後最大規模國防調整;澳中經貿回溫,雙方關係仍「回不去了」
西澳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陳傑表示,工黨政府不會像莫里森(Scott Morrison)政府經常提起台灣議題,但會堅持「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路線;工黨政府對中政策緩和,不過不會對雙方關係抱有太大幻想,蜜月期已經不會再來。
巴西總統魯拉訪中,期望讓巴西成為俄烏戰爭的「調解人」
巴西總統魯拉週二開始對中國的訪問。他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面,雙方將討論包括經貿關係和烏克蘭戰爭等在內的一系列議題。魯拉原定於3月25日啟程前往中國訪問,後因為被診斷出患有流感和肺炎而推遲了行程。
美國經貿戰思維有其淵源,「忽略人的主體性」讓中國難以追趕上西方
美中科技戰不只反映現實的國力差距,更是由於中國未能理解西方國家如何產出科技。在西方現代化的歷程中,科技發展有其對應的社會結構,橫向轉移到異質化的環境便難以產出成果。除去現有的國際政治的矛盾,中國若不能理解西方文明的語境,便難以理解需要何種土壤,才能成就發展科技的社會結構,而非以政治為目的發展科技。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19日將首度組團訪台,盼深化供應鏈安全與研發合作
有別於前天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討論與中國關係時的詞彙多是反對經濟脅迫、衝突增加、降低依賴,昨天談到台灣時則是關鍵夥伴、深化合作、理念相近等用詞。但主席朗吉也在開場白直言,2年前歐盟與中國談妥投資協定時,議會就開始討論是否也要與台灣洽簽,但至今台灣與歐盟的投資協議仍飄在空中。
在一面倒的批評聲浪中,蕭茲閃電訪中意外取得不錯的成績
德語報刊對幾天前蕭茲總理訪華行程的關注度依然不減。《商報》認為,和梅克爾當年的訪華行程相比,此次蕭茲及其隨行代表團在北京的表現很好地體現了德中關係已經發生了劇變。《世界報》的客席評論則批評蕭茲在對華政策上缺乏與法國的協調。
世界領袖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最多國領袖大集合,將在印尼舉行的G20是否能扭轉經濟困境?
在世界局勢詭譎的此時擔任G20主辦國,印尼承擔起重責大任,尤其各國領袖預計於11月13日陸續到訪,所有雙邊會議、多國會議、高峰會都有賴主辦國的安排。總統佐科威將此定調為印尼對世界經濟復蘇的重大貢獻,並以此為榮,整體社會氛圍也大致如此,祝福G20成功的旗幟標誌隨處可見。
政院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啟動協商談判,首輪預計今年秋天登場、聚焦11項議題
根據USTR提供的資料,談判任務共囊括11個領域,包括貿易便捷化、良好法規實務、反貪腐、中小企業、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工、環境、國營企業,及非市場政策與實務。
英國《金融時報》:歐洲企業面臨覺醒時刻,經濟戒斷「中國成癮症」十分痛苦但不得不為
丹麥的民主聯盟基金會5月對全球52國的民調中,當問及若中國侵台,是否該切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時,歐洲國家以英國和丹麥最支持,德國、法國支持度排名居中,但希臘、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這3國民眾則傾向仍要保持經貿往來。雖然多數歐洲民意支持,但歐中經貿規模遠大於歐俄,經濟「脫中」的影響自然更大。
中國與台灣同時申請加入CPTPP,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都沒能通過第一道關卡
目前台灣加入CPTPP對美國並無太大實質幫助,因此美國為了台灣去「說服」反對台灣加入的會員的機會不大。日本協助台灣入會的動機較強,但會不會為了台灣承受與中國對抗的損失則有疑問。
台灣若能與歐盟「開啟」投資協定談判,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美、歐、中三方近期關係的轉變,讓台灣和歐盟簽訂雙邊投資協定的機會提升了不少,但除非台灣能說服歐盟(特別是德國),打出台灣牌是迫使中國在經濟改革上讓步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手段,不然台歐投資協定注定永遠只聞樓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