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學
李歐納科仁《侘寂Wabi-Sabi》:二十年後的進一步思考,侘寂能存在於「數位」形式之中嗎?
本書作者科仁身為美國人卻長年浸淫日本文化,於日本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發表專欄,他以既局外又局內人的眼光,對侘寂概念進行爬梳與詮釋。這個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經過本書的引介,終於深入你我的生活。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意識形態是神話的擴大。它假定歷史的起點和終點都已知,因此無須多言
改變當代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的思想之書、1960年代環保運動重要舵手史都華.布蘭德的人生書單、啟發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賽門.西奈克寫出《無限賽局》的無限/有限概念;一本長銷超過30年的生活哲學經典之作,版權熱銷14國。
朱家安:《暗黑破壞神IV》的德魯伊必須得要是胖子,才符合玩家的「職業幻想」嗎?
我同意玩家和觀眾的偏好值得被滿足,但我一直不認為這類「空想科學讀本」式的探究能說明角色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因為這類探究往往充滿選擇性,只是為了特定偏好服務,而不是真的在討論科學。
中國物理史(上):中國古代科學遙遙領先歐洲,為何始終發展不出「近代物理」?
中國古代,不但沒有物理學的概念,就算物理學各門類比如力學、光學、電磁、熱學、聲學從未出現過系統的描述。中國物理知識也完全不講理論,能觀察到現象,但極少追求物理現象之後的原因。像亞里斯多德那些用於解釋物理學現象的理論,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
《薛丁格》:不只是量子力學的奠基者,還是鑽研奧義書、叔本華與斯賓諾莎的哲學家
所有的哲學都起源於「thaumazein」,哲學的驚奇。一個人若從未在任何時候對我們莫名遭遇的情況那種極端陌生和古怪感到震撼的人,那麼他是一個與哲學無緣的人,此外,他對此大概也不太會感到遺憾。
《哲學家超圖鑑》:羅素認為「裝得進世上所有袋子的袋子」,這件事本身就有矛盾
按照歷史上人類的思考軌跡,介紹從古代經中世紀到現當代,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60位哲學家。每位哲學家的思想僅花短短四頁篇幅,以清晰簡明的文字介紹足以影響後世的關鍵概念,充滿生活味的討論讓嚴肅的哲學變得生動活潑。
福爾摩斯推理小說的金句,正是「貝氏統計學」與「邏輯哲學論」的最佳註解
「我曾設想過七種不同的解釋,每一種都適用於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事實。但它們當中哪一種是正確的,只能在得到無疑正在等著我們的新消息後才能做出決定。」這兩句話,可以視為貝氏統計學的絕佳註解。福爾摩斯在聽過亨特小姐的敘述之後,經過深思,已經用他擅長的「回溯推論法」發展出七種可以推論出已知事實的解釋。
《愛迪生傳》:愛迪生對自己引發的神學流言大驚失色,幾乎沒有自由思想家力挺他
「憐憫? 善意? 愛?我沒親自見證過。我們知道大自然的存在,但實際上不認識各種宗教的神。大自然的本質並不友善,不仁慈,也沒有愛意。如果真的是上帝創造我——我指的是有憐憫、善意、愛這三項特質的虛構上帝——照理說,祂也創造了我捕捉和吃下肚的魚。那祂對魚的憐憫、善意和愛到哪去了?」愛迪生說。
《越簡單越強大》推薦序:為什麼出自哲學的「奧坎剃刀」原則,居然能釋放科學並塑造宇宙?
簡約原則所擁有的顛覆力量,摧毀了多餘的假設,催生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它不僅是種審美品質,也讓我們在更深刻形式的直覺理解中體驗到振奮的力量。它透過自然史及人類起源的再鑄過程,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自身及世界,看見複雜事物背後的真理,並正確知曉「奧坎的剃刀」的偉大及重要性。
朱家安:玩變形機器人玩具時,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用「替代零件」變形?
真實的玩具表徵虛構的機器人,但虛構世界裡部位之間的同一性(identity)卻沒有被照樣表徵出來。我相信這是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替代零件變形」。每次我們拔下腳掌,裝上駕駛艙,這些替代零件就提醒我們一次:我是玩具,不是那個機器人唷,哭哭。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倫理」與「道德」在定義上有何不同?
本書不只介紹了西方兩千多年來主要的倫理思想,也藉由台灣的社會實例,具體呈現倫理學的哲學討論。認識這些不同的倫理主張,既能開拓我們的視野和深度,也能豐富我們生命的內容,並藉此重新回到人的本質,找回追尋幸福的基本方向。
《海德格》:既然要在納粹政府之下當大學校長,海德格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妥協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動畫】《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實踐的道德與勇氣
我們太常去描繪一個夢想與宣稱一種信念卻沒有真正的實踐它,這樣自然無法產生任何影響,且會讓發語者成為一個偽物,因為其所宣稱的一切都只是流於言語的虛假形式。我們必須藉著這部作品來體認到,所有的夢想與信念在付諸實踐前都只是文字。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簡介叔本華《充足理由律之四大根據》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我們從叔本華主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初版序文不難窺知,他的根本思想可以說是揉合康德知識論、柏拉圖的形相論以及印度《奧義書》(The Upanishads)的汎神論而形成的哲學體系;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似亦影響過叔氏的厭世觀與解脫觀。
《落葉:威爾・杜蘭的最後箴言》:可以永遠活下去的想法(那怕是在天堂裡)讓我怕怕
隨著我年踰九旬,我的雄心退減了,我的生之熱情式微了。不久之後,我將會呼應凱撒之言:「我活夠了。」當死亡按時來到,當一個人已經把一生充分活過,那死亡就是可原諒的,就是一樁好事。
《人生雖然有點難,我靠哲學搞定它》:海德格的狗餅乾——毛小孩走了,我該怎麼繼續活下去?
在海德格的學說中,死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使得我們可以藉由失去寵物探討他的思想。他建議我們把悲傷變成機會,這樣才能進一步認識自己,並了解人生該走向何處。不過為了此故,我們要能臨死不懼。
德國公民必讀・圖解世界哲學史:全新的形上學——生命哲學
動物的本能與人的知性是工具性行為的不同形式。在兩者中,本能較接近生命,但它無法透過反省掌握自己。知性把注意力放在靜態的、物質的面向上,基本上只能以技術性征服的領域為家。若欲參與具創造性的生命脈動,唯有藉直覺來深化意識,因為它結合了本能與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