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
消費是因為「需要」還是「虛榮」?經過搬家教訓之後我學到四個重要的觀念
愛慕虛榮沒有什麼不對,你可以買名牌包、可以買名車,但請你靠自己。卡費繳的出來你就買,但請你節制消費,名牌被認為是個人品味和地位象徵,如果你肚子沒有那個料,別人也只會認為你買的是A級貨。依賴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以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過度依賴他人或外部因素。這種獨立性可以幫助你在生活中更有自信。
「治癒」或「致鬱」(下):要如何快樂?
我們對快樂有常見的謬誤,認為解決不快樂就等於得到了快樂,其實不然。當煩惱暫時被解決了,大腦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不快樂被降低的感覺,於是以為是提高了快樂。如果想獲得真正的快樂,就必須察覺到此刻的自己是否身處於這種假象的快樂之中。在這裡,美國一位從事金融業多年的中年男子納森鄧肯,做了一項有趣的問卷調查,讓大眾想想,人生真正想要什麼,以及如何達成目標。
「治癒」或「致鬱」(上):隨處可見的紓壓小物,究竟是心靈良藥抑或是商人的財富密碼?
多數人用盡一生追逐空虛的外在目標,考好成績、找到高薪工作、晉升自己的階級、穿好衣、開好車、擁有一間豪宅。人們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感覺更好。但事實上已有多個研究指出,愈受物質與外在動機影響,人就越容易感到焦慮,作者將重視物質的價值觀為「垃圾價值觀」。既然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會使人感到憂鬱與焦慮,那為何人們還不斷追求這些令人不快樂、沮喪的事呢?有個社會科學實驗能提供線索。1978年,兩位社會科學家將一群四到五歲的兒童分成兩組......
《由救贖到靈性》︰日本「新新宗教」救贖思想,反映出哪些社會趨勢與大眾心態?
本文以1970年代前後快速成長的神光會(GLA),和在1990年代左右茁壯的幸福科學(IRH)為例,討論新新宗教的特質,尤其是關於救贖信仰的部分。透過比較這兩個宗教,或許我們能略窺社會境況和大眾思維的變異。
《波麗露》書評:看她的詩像走進英式下午茶館,以衣裝開展陰性書寫新樣貌
《波麗露》整本詩集,就是這樣運用衣物布料、衣物的意象,透過情節安排、氣氛堆疊,讓死的物質,能有溫度,甚至描摹難以言明的情緒。
《落葉:威爾・杜蘭的最後箴言》:可以永遠活下去的想法(那怕是在天堂裡)讓我怕怕
隨著我年踰九旬,我的雄心退減了,我的生之熱情式微了。不久之後,我將會呼應凱撒之言:「我活夠了。」當死亡按時來到,當一個人已經把一生充分活過,那死亡就是可原諒的,就是一樁好事。
【元素週期表面世150年】現代化學之父:門得列夫
門得列夫與其他化學家一樣,認知到看似混亂的化學元素之間必然隱藏著規律;跟其他化學家不同的是,門得列夫性格勇往直前,不計較自己的名聲。
【元素週期表面世150年】現代化學之父:門得列夫
門得列夫與其他化學家一樣,認識到看似混亂的化學元素之間必然隱藏著規律;跟其他化學家不同的是,門得列夫性格勇往直前,不計較自己的名聲。
宋欣穎《幸福路上》:點中六年級生死穴的成人童話
五年級生靠經濟起飛的餘蔭,得以在社會站穩腳步,六年級生卻在社會中佔不到名望地位,只能靠父祖的經濟基礎過生活。同時又跟不上七年級生網路世代的資訊與靈活身影,被他們隔代接班。六年級生相對來說,在現在的社會是沒有聲音的一群人。
中產將會消失?年輕人上流無望?各地問題相似,極端思潮非出路
極端思潮在全球湧現,世代問題備受關注,連英國脫歐公投也一度被視為世代之爭。即使站在香港的角度看,究竟是年輕一輩「特別有問題」,抑或只是他們出身後面對「特別有問題」的社會?美國經濟學家與評論家剖析了箇中關鍵。
【圖輯】秋葉原殺人事件七周年,一場牽連動漫和日劇的悲劇
2015年6月8日,秋葉原殺人事件滿七周年,這起事件影響了日本社會各層面,甚至連我們熟悉的動漫、女僕咖啡和日劇都受到牽連。
【圖輯】秋葉原殺人事件七周年,一場牽連動漫和日劇的悲劇
2015年6月8日,秋葉原殺人事件滿七周年,這起事件影響了日本社會各層面,甚至連我們熟悉的動漫、女僕咖啡和日劇都受到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