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
《歌德的安慰》推薦序:歌德包羅萬象的箴言宛如智慧結晶,被視為德意志世界的精神指標
這本包羅萬象的語錄,為二十世紀重新編整的暢銷版本,享譽歐洲的哲思名句,掀起廣大回響。透過歌德筆下的想法認知、靈感圖像,私密地和每個人談起人類存在的各個層面:正因為在歌德心中,生活的真諦是一種普世的價值,這些話語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都別具意義。
《德意志貴族》:版圖、政治、地理、語言和血統都無法清晰界定「何為德意志」,恐怕只能繼續含糊其辭下去
《德意志貴族》描述德意志貴族群體的歷史變遷,也深入剖析貴族社會的日常生活與歷史角色,包括家族婚姻、教育養成與頭銜文化;如何從中文理解複雜的德語貴族頭銜及相關術語,本書也有專業且深入的見解。書末兩篇訪談分別從當代貴族和歷史學者的視角,來呈現德意志貴族文化的過去和未來。
《鐵與血之歌》:何謂「德意志」?俾斯麥執政時期的社會概況
本書試圖闡明,在1871至1918這近五十年間,在俾斯麥與兩代威廉皇帝治下,德國如何成為不靠殖民地經濟,也能崛起的非典型歐洲強國?統治者如何操弄隨時會受外敵(特別是法國)攻擊的憂患意識?主政者如何勾起要剷除「帝國公敵」的敏感神經?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如何對外施展「世界政策」和「艦隊計畫」?本書也試圖回答歷史上最大的謎團:德國為何一步步走向毀滅自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改變世界【藝文人物篇】》:「阿拉伯的勞倫斯」親眼見證現代中東戰亂的根源
「改變世界:25個影響歷史文明的名人大事」系列的《藝文人物篇》中,你可以看到25個影響世界的藝術家與探險家,透過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窺見這些人的人格特質養成,完整瞭解他們的人生脈絡與對至今為止的世界的巨大影響。學習創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與堅持的精神,豐富文化藝術素養外,還能啟發創新思維能力。
71歲王室後代密謀政變推翻德國聯邦政府,右派極端組織「帝國公民」成員被捕
德國警方於12月7日逮捕了25名密謀推翻德國政府的極端右翼人士,而此團體首腦為出身德國貴族家庭的海因里希十三世(Heinrich XIII),他們信奉著所謂的「帝國公民」(Reichsbürger)陰謀論思想,質疑當前德國政府的合法性,甚至計畫著一場推翻德國當局的政變,稱其為「X日」計畫。
尼爾弗格森《巨人》:美利堅帝國的三大不足中,最難以克服的當屬「注意力不足」
在今天,美國以外很少會有人懷疑美利堅帝國的存在——「美國人就是搞帝國主義」早已是大部分受過教育的歐洲人的共識。但正如神學家暨政治學者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早在1960年就注意到的,美國人「近乎偏執般地堅決不承認自己實際上就是在行使帝國主義」。
功虧一簣的政治化療:「威瑪共和國」崩潰的十個歷史教訓
德國一戰戰敗後成立的威瑪共和國,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次對之前病入膏肓之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化療,然而,它沒有成功。不但沒有成功,而且失敗得一敗塗地。
《德國史》:德意志帝國不可以理解成「(皇)帝(統治之)國」
1848年,德意志地區開始有統一建國的呼籲,聯盟大會也通過了臨時憲法,但此次的嘗試並未成功,「德意志帝國」的名稱卻開始成為日常生活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仍是一個「聯盟」形式。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英德在一戰耗盡歐洲資源,卻成就了唯一勝利者美國
戰爭中,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在決戰前夕其實都是強弩之末了,資金、戰士都耗費得差不多了。誰能拿出最後一個美元,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從德意志帝國一個外籍無業遊民開始——青年希特拉從政之路
今天我們曉得,希特勒為了避免在奧地利參軍,於是從維也納遷居慕尼黑。他在一九一四年大戰爆發之後立刻志願入伍:他加入的正是德國陸軍,而非奧地利的部隊。身為德意志帝國境內的一個外籍無業遊民,他怎麼有辦法成為政治人物呢?
從德意志帝國一個外籍無業遊民開始——青年希特勒的從政之路
今天我們曉得,希特勒為了避免在奧地利參軍,於是從維也納遷居慕尼黑。他在一九一四年大戰爆發之後立刻志願入伍:他加入的正是德國陸軍,而非奧地利的部隊。身為德意志帝國境內的一個外籍無業遊民,他怎麼有辦法成為政治人物呢?
英國「約翰牛」、俄羅斯大章魚:趣味諷刺國際關係的怪奇歐洲地圖
弗萊德.W.羅斯,維多利亞時代藝術家,以漫畫地圖見長,本書收錄其於一八九九年和一九○○年(頁194)出版的地圖,兩幅都十分暢銷,只是印製紙張脆弱,流傳至今的版本寥寥可數。
英國「約翰牛」、俄羅斯大章魚:趣味諷刺國際關係的怪奇歐洲地圖
弗萊德.W.羅斯,維多利亞時代藝術家,以漫畫地圖見長,本書收錄其於一八九九年和一九○○年(頁194)出版的地圖,兩幅都十分暢銷,只是印製紙張脆弱,流傳至今的版本寥寥可數。
在歷史記憶傷口上重生的柏林:走出高調「現代性」,回歸「人性」
沒有任何團體、沒有任何個人可以宣稱,柏林是他的。柏林不是哪個人可以操縱得了,柏林也不可能受制於特定一群人自己達成的協議。這種情況,也可以說是柏林現代性的一個面向。
東西文化差異:歐洲歷史上的各國「皇帝」,可能不若我們想像那般手握大權
雖然在歐洲歷史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曾是君主制,但可不要以為每位君主都可以自稱為「皇帝」。要能稱為「皇帝」,需要有法統和理據支持。至於是什麼法統和理據?讓我們簡述一下歐洲歷史上曾經使用「皇帝」頭銜的歐洲國家,及它所代表的意義。
東西文化差異:歐洲歷史上的各國「皇帝」,可能不若我們想像那般手握大權
雖然在歐洲歷史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曾是君主制,但可不要以為每位君主都可以自稱為「皇帝」。要能稱為「皇帝」,需要有法統和理據支持。至於是什麼法統和理據?讓我們簡述一下歐洲歷史上曾經使用「皇帝」頭銜的歐洲國家,及它所代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