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
《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導讀: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邪惡軸心?
一桶石油,換來一道民族的傷痕。1953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劃推翻伊朗民選首相穆沙迪克的一場政變,改變了往後半世紀英美兩大強權與伊朗的關係。曾經有段時間,強權對伊朗無情壓迫、豪取利益、進而操弄並顛覆其政權……
《縱觀百年西亞》:伊朗、伊拉克與美國「三位一體」,為何糾纏幾十年難以切割?
美國在二戰後開始介入西亞,包括兩伊戰爭及其後續發展,美國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往後伊朗、伊拉克、美國的關係會如三位一體般相互牽連嗎?這或許需要等待下個世代的答案了。
《歐亞帝國的邊境》導讀:突破「文明衝突論」盲點,以邊疆視角看近代歐亞帝國史
歷史的發展固然有些新舊面貌,可是很多糾紛卻是一再延續下來,而且還沒有任何解決方案。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亞帝國,但帝國解體卻不代表一切就重新開始。
《伊朗史》:古希臘時期的「世界」,無庸置疑是伊朗人的
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在阿契美尼德出現之前,中亞到西亞這一區域並沒有極大的帝國。當伊朗勢力逐漸往外擴大之後,為求管轄的便利,就必須盡可能維持各地原本的風俗習慣。因此,亞歷山大只是延續了前朝的政策而已。
《以色列史》:耶穌的「傳道」,比較像是地方上批判時政的某些團體
〈路加福音〉第12章第9節:「在人面前不認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認他。」這些經文都是一樣表現出,跟耶穌不同道的,他不僅不認同,還強調「不生在世上倒好」。對耶穌來說,外邦人、理念不同的人,一概要區隔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