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
福島核災11年後,日本首度解除「難返地區」居住限制,但僅剩8人有意返鄉
葛尾村野行地區的重建仍面臨挑戰。核災難發生11年多以來,該地區的大部分房屋已被拆除,許多居民已在他們被疏散的其他地區定居。《NHK》報導,有30戶共82位居民設籍,但僅有4戶共8人想返回,如何增加返鄉人口和振興農業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更新)日本福島規模7.4大地震4人死亡、97人受傷,官方:一週內仍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
日本福島縣外海昨(16)日晚間發生規模7.4強震,首相岸田文雄今天上午表示,截至日本時間今天上午8時,接獲報告有4人死亡、97人受傷,他由衷表達哀悼。
福島食物吃了會致癌?拒吃福島食物就不會吃進輻射嗎?|又!賈芯文S1EP13
行政院於民國111年2月8日,宣布開放福島食品進口的管制措施將調整,「福島食品是否等於核食」的傳言再起。然而生活中本來就存在天然輻射,進口食品若遵照「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之規範,民眾對檢驗合格的食品就不需過度擔心。
認為福島核災輻射導致甲狀腺癌,6年輕人提告東電求償台幣1億4800萬
儘管福島核災中,輻射外洩的長程影響究竟為何,至今仍爭議不斷。不過《France 24》的報導指出,從核災爆發以來,福島一直針對核災爆發時,18歲以下的居民進行篩檢,總計約38萬名,而截至2021年6月,已經發現266例兒童甲狀腺癌病例。
我是金山高中退休教師,這是當地居民與萬年核廢料共伴的心情
家離核電廠那麼近,印象中學校是在日本311核災之後,才開始做核子事故演習。當時我懷疑學生們是否能把僅有的演練放在心上,便抽問一位國二小義工對核災演習的認識,而有了以下對話......
「淨零碳排」迫在眉睫,國際原能總署署長:可能讓核能重新成為受歡迎的選項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報告,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下歷史新高,到2023年,碳排可能會再創紀錄達到新高點。這或許有助於核能重新得到討論焦點,台灣近期也因核四公投,引發核能討論。
美國宣布全面解除福島核災後日本食品禁令,歐盟擬10月跟進放寬限制
中國16日宣布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台灣早已表態要積極爭取入會,若想避免遭到孤立,勢必得在日本最關切的核食議題上有所調整。
【講座】核廢監督專家:核安不能靠運氣,如何抵抗核能工業的環境不正義?
美國看似先進,核工業卻習於侵害印地安人權利,壓迫底層、而政府則是管制失靈,而從美國的結構性問題反觀國內,類以的場景也在臺灣發生。
福島災後的復興國家總動員:沒有東北復興,就沒有日本再生
安倍前首相表示「沒有東北復興就沒有所謂的日本再生」,根據2011年7月制定的「東日本大震災復興基本方針」,設定復興為期10年,前5年為「集中復興期(復原)」,後5年為「復興/創生期」,規劃了整體的復興藍圖。
從核食到核廢水無不陷入「媚日」疑慮,謝長廷請找回「代表」身分吧!
謝長廷無需惡補核能知識,充當原能專家打筆戰,而該對日本表明立場:中華民國在核安、在食安各層面,都沒有妥協的空間;至於國內科學標準如何操作,由代表處負責開路,對日交涉。這才是身為駐日代表該做的事。
【關鍵眼中盯】謝長廷逼得反核陣營「挺福島廢水」,可能害慘民進黨核四公投布局
日本政府考慮將福島廢水排放入海後,駐日代表謝長廷的一連串發言產生很詭異的結果:原本挺核的陣營反對排污水,原本反核的陣營覺得福島排廢水很安全。核四公投在即,看在掛著「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支持者眼中,情何以堪。
日本政府拍板「福島核廢水」2年後排入海,外交部:已表達關切,日方決定前有通知我方
日本正式拍板,決定將311核災後持續產生的福島核廢水,在稀釋後排入海中,目標是2年後開始排放。對此外交部表示日本應該先知會我方,已讓駐日代表處跟日方表示關切。
311十週年,福島如何靠「災後創生」讓縣民回家?
在建設復興面上,各式復興國宅、鐵道或道路等基礎建設也完成將近100%,而農業的生產額目前僅恢復到90%左右,產量最大的稻米和水蜜桃依舊受到輻射污染的流言影響,價位一直低於全國水準,即使如此,福島的農業加工品的水準依舊很高。
讓台灣早日核電歸零:勿忘福島教訓,核災仍是現在進行式
回顧福島核災10年,日本至今仍在為使用核電付出高昂代價,對輻射污水束手無策,核電重啟困難重重,而日本政府所高喊的「復興」背後是持續的輻射污染,和被隱形化的避難受災者。
【311大地震10週年】工作時間或許不長但全身要包超緊,2張圖看福島核電廠工作人員的日常
311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島核災,過去10年福島核電廠內進行著廢爐除役作業,而在這個有輻射外洩的地方工作,到底是什麼情形呢?本文整理竜田一人的親身經驗,帶我們一窺內部的工作情形。
311十週年:政府逐漸停止支援避難者,但社區真的「復興」了嗎?
311之後,在日本有許多人為了停止核電廠,為了改變社會而站了出來,但原本決定在2030年之前達成非核家園的政府,卻在政權交替時回到原點,指出輻射暴露、汙染風險的這一方,反而遭受有如釋放謠言的加害者般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