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政策
中立國形象因俄烏戰爭備受質疑,瑞士「獨立的對中政策」還能走多遠?
瑞士首部對中外交政策戰略將於今年到期,目前關於升級瑞中自貿協定的討論正在加速,兩國高階官員互訪頻次增加。但在安全風險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瑞士面臨重構這段重要關係的壓力。
中國任命秦剛為外交部長看似「遞出橄欖枝」,美國還會再次上當嗎?
美國國會兩黨兩院已經形成共識: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在它統治下的巨大中國經濟軍事聯合體。所以美國開始轉向。船大掉頭難,從一個輔助中共的政策到遏制中共的政策需要時間,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大船是在調頭,美中關係現在處於最低潮,正在向脫鉤發展,這是中共最害怕的。
疫情爆發以來首位G7領導人訪中,德國總理蕭茲11小時北京行的收獲與代價分別為何?
美國獨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司馬安洲則告訴《BBC中文》,未來中德關係仍將是一個更加緊張和競爭激烈的動態關係。他說,德國大眾、大部分德國工業界、大多數政黨和大部分社民黨人都希望可以從過往默克爾親北京的模式中重新平衡過來——這至少意味著在經濟依賴方面不會朝著錯誤的方向加速。
IPAC共同主席包瑞翰:習近平更加獨裁,德國與歐洲對華政策「回不去了」正在轉變
德國總理蕭茲目前人在中國訪問,包瑞翰表示,這大概是過去50年最具爭議的一次訪問。包瑞翰說,因為中國的政局已經有所改變,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現在更加獨裁,歐洲的對華政策將變得更加強硬,特別是在對中貿易上。
裴洛西訪台引發第四次台海危機,會給拜登的對中策略帶來什麼改變嗎?
北京聲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則說自己是獨立的,美國說台灣不是獨立的,但將其當作盟友,三方都沒有對自己的主張採取積極行動,維持這種脆弱的平衡似乎是最不壞的選擇。
拜登發布國安戰略指南「支持民主台灣」,布林肯首場外交演說強調「抗中」
白宮今天公布拜登國家安全戰略指南。在此之前數小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列出包括對抗武漢肺炎、建立更穩定且具包容性全球經濟、讓民主重新復甦、氣候變遷,以及因應中國挑戰8大優先事項。
歐洲的「中國大錯覺」:以為納入全球貿易體系,中國就會有民主法治
《世界報》發表雜文反思歐洲數十年來實施的「以貿易促轉變」的對華政策是如何失敗的。文章指出,「歐洲人逐漸明白過來,中國是要堅持搞國家資本主義」,而歐洲人應該掌握自己的「歐洲主權」。《法蘭克福匯報》關注北京系統性擴大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影響令法國人大為光火。
拜登若選上會如何處理「中美台關係」?從外交「五虎將」公開談話看端倪
外交「五虎將」之中,尤其需要關注現任拜登首席外交顧問、未來有望出任國務卿的布林肯。我們從布林肯等人的公開談話、媒體投書中,整理出民主黨對華政策的四大重點。
受中共迫害逃到美國的陳光誠,為什麼支持川普、反對拜登?
陳光誠該感謝的是美國和美國價值,而不是某個黨派、某位總統和某些官員。參與救助他的美方官員,只是在行使美國選民賦予他們的權柄,陳光誠不必對他們個人感恩戴德。
美國外交智庫報告:該拋棄過去30年的對華政策,轉向遏制圍堵中國
這份報告的結論令人感到意外:美國應該「在策略上少費精力強調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體系;反之,應多重視去平衡中國的興起」。
美國外交智庫報告:該拋棄過去30年的對華政策,轉向遏制圍堵中國
這份報告的結論令人感到意外:美國應該「在策略上少費精力強調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體系;反之,應多重視去平衡中國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