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敘事
《崇禎:勤政的亡國君》全面下架事件:拿習近平比崇禎,對崇禎公平嗎?
有評論認為,拿習近平和崇禎做比較,對後者也未必公平。崇禎的很多缺點,習近平都有,但他的優點,習近平卻一個都沒有。論志大才疏和剛愎自用,崇禎只想中興大明,而習近平卻想領導世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方向。
《民族重建》導讀:民族是在何時出現?族群清洗為何發生?國家之間的宿怨又要如何化解?
提摩希.史奈德將這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對這個區域提出三個意義重大的叩問:「民族是在何時出現?族群清洗為何發生?國家之間的宿怨又要如何化解?」過去也有歷史學家試著回答這些大問題,但是他們宏觀敘事,往往缺乏史奈德掌握幽微細節的歷史敏感度。史奈德提出了三個精彩的論點回應這三個問題。
美國漢學家史景遷享壽85歲:擅長歷史書寫「說故事」,曾多次批評中國的近代史教育
自1974年以來,史景遷完成了14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追尋現代中國》,該書從17世紀明朝的鼎盛時期開始寫起,一直1989年天安門廣場示威活動。
轉型期歷史被建立出來的「真相」,乃是為了「已改變的未來」所生
轉型期歷史,履行兩項主要的功能,就是對於過去被壓抑甚至消失的一切,不但不全然相信它,還要「重新解釋」它。所產生的是對自由化的「履踐性」敘事,在國家政治傳承的背景下,這的故事就具有自由化的功能。
展覽作為一種社會介入:論博物館、當代典藏與公共史學
其實台灣從來不缺博物館,更不要期待博物館能開發文創賺錢。我們都忘記從本質思考:重點是博物館為什麼而存在?服務的對象是誰?它如何能在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