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
《以色列:猶太民族的千年建國之路》:接受賠償金之後,以色列拒談大屠殺的態度出現第一道裂隙
格迪斯帶領我們走過以色列歷史的重大里程碑,使猶太民族戲劇化的建國故事躍然紙上,描繪以色列如何成為文化、經濟與軍事強國,但也說明了以色列犯的重大錯誤、立國夢想成真後的現實,並追溯以色列日益孤立的漫長歷史。
《失控的群體思維》:人們希望看見納粹劊子手「異於常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米爾格倫記得,有個男性受試者以徐緩而堅定的步調,帶著「悲傷沮喪的神情」,完成整個實驗。另一個人則是在加重電擊處罰時,突然放聲笑了出來。
《大審判家弗里茲・鮑爾》:所有納粹親衛隊成員全都在分工下,推動一個殺人工廠的運作
一個人如果明知一部機器就是用來殺人,但他非但沒有拒絕,反倒還參與維持這部殺人機器的運作,那麼他就是殺人的共犯,無論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他是在那個位子上貢獻其一己之力,也無論他是在毒氣室旁、抑或是在更衣室裡。
「終戰日」是「解放日」,而非「戰敗日」:德國邁向轉型正義的崎嶇之路
不管有罪、無罪,不管年老、年少,對德國人而言,承認過去犯錯的意義在於:大家都活在過去的錯誤遺留下來的重大後果裡,而且深受羈絆。
【哲學星期五】從三個人、一部電影開始,跟著漢娜鄂蘭想想轉型正義與政治和解
葉浩老師在介紹鄂蘭提出的「平庸的邪惡」的內涵前,別出心裁地先引用了三個人、一部電影的說法,來談談一個人該怎樣處理「記憶」,以及鄂蘭對於「惡」這個觀念的轉變。
以總理:巴人煽動希特勒大屠殺 梅克爾:沒必要改變歷史解釋
正當以巴衝突日益嚴重之際,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一席「二戰時巴勒斯坦領袖建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發言,再次讓雙方緊張關係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