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最高的聆聽》:在「主動聆聽」中,每個回應都應該反映說話者曾說過的話
《最高的聆聽》作者派翠克.金從是一位對話溝通教練,他用五堂課建立聆聽能力的自信。你屬於哪一種聆聽風格?你如何架構聆聽框架?你如何同理聆聽?你如何聽出弦外之音,在聆聽的層級上,一旦你真心聆聽其他人的世界觀,你會發現這也是一本「我和他人」「我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之書。
美國文化「有吵有糖吃」的深層意義:沉默可能帶來哪些負面後果?
本文介紹了美國文化中重要的一面:在辯論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和用聲音爭取權益的重要性。通過真實案例,我們探討了沉默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並提供了一個五步驟的指南,幫助你有效地爭取自己的權益。不要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因為每次你選擇發聲,你都是在為自己打開一扇新的門,創建一段新的可能。
《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就連《沉默》書中最關鍵的殉教,終究也顯現了「日本特色」
遠藤周作童年時期在母親影響之下受洗入教,以致從《沉默》、《武士》到《深河》,他始終用不同角度來探討信仰,藉由釐清源自家庭、時代與宗教經驗的迷思糾結,持續自我追索:「我是一個真正的天主教徒嗎?」「我為什麼信仰天主教?」「在日本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到底意味著什麼?」
【書評】司法之艱難,正義之幽微──讀陳昭如《判決的艱難:兒童性侵的爭議與正義》
本書正式以「無罪推定」,「(科學)證據法則」,與「被害脈絡」三條基調,不僅檢視了性暴力的本質,被害人的真正需求,更進一步正視了性侵類型冤案這隻房中巨象的存在。最後這一點,往往並不是一般媒體或者民眾可以理解或接受的:一切案件都可以有冤案,獨獨兒童性侵事件,不應該也不能夠有冤案。
《沉默: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張萍與陳昭如對談:事件爆發後十年來,改變了什麼?
本書於二○一四年初次出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對這些事件背後原因的討論,以及後續相關的改進。《沉默》是臺灣調查報導的指標性作品,是人性與體制思辨的困難之作,也開啟了作者隨後數本從不同角度探討性、障礙與性侵相關議題的寫作。
《做戲的人》:盧貝松《露西》場景經理:外國劇組拍攝細膩,鏡頭下所有車輛都是臨演
透過一次次與國外劇組合作,對於張一德而言,他能夠透過這樣的機會,看到不同製作規模的實際樣貌與需求。「同樣的劇本,六億與六千萬的拍法都不同,我也因此能看製作層面調整,衡量什麼事情要花很多精力,提供不同的配套方案。」
面對西方社會種族歧視,別再當個被規訓的「啞」洲人
許多亞洲人在異地選擇當「啞」洲人,對於歧視、霸凌、騷擾等往往不去追究,正是符合亞洲倫理道德的「正確觀念」:「從小被教育要聽話、保持沉默。」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面對言語攻擊,莊子會建議我們針鋒相對還是保持沉默?
莊子的思想重點之一,就是要讓許多人間真正的問題回歸事實層面,大家各自安於自己的天命與本性,然後照實際的生活去發展。任何要說的話,不過只是用以表達個人的知、情、意,如果別人有不同意見也該互相尊重。
馬丁史柯西斯《沉默》:身在其中的神父與信徒,如何面對神的沉默?
《沉默》以寫實手法,絲毫不帶入作者目光,詮釋日本禁教時代日本基督教的風景。一部電影越是要強調宗教信念,越是容易流於濫情或是虛假。但馬丁史柯西斯用一種試圖以最貼近真實的簡單畫面,傳達他對基督教的一個質問。
你身邊有這種人嗎?七種最常見「被動攻擊型行為」特徵
對於這種行為是否像某些全面型人格障礙(比如自戀、偏執),臨床醫生們的意見紛歧,但他們都認為患者有以下症狀:故意為之的低效率、逃避責任、拒絕直接說明他們的需要或擔心。
你身邊有這種人嗎?七種最常見的「被動攻擊型行為」特徵
對於這種行為是否像某些全面型人格障礙(比如自戀、偏執),臨床醫生們的意見紛歧,但他們都認為患者有以下症狀:故意為之的低效率、逃避責任、拒絕直接說明他們的需要或擔心。
這些有苦說不出的靈魂:「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
這本書裡的每一則故事,都出自極端受苦的靈魂深處,值得我們體會和致敬。它包括從幼兒一路到成人的真實經歷,打破了「只是害羞」、「長大自然會好」等刻板印象,並且描繪出這群低調隱晦的人們,生命的多樣性與複雜度。
遺憾少戲院上映:電影《沉默》內含5大道德諷刺、信仰破滅
電影《沉默》(Silence),幾乎人人對此戲讚不絕口,甚至買票入場觀賞兩遍。可惜,香港主流戲院沒放映,社交網路自然談論不多。作者就此分享電影中的「5大道德與信仰諷刺」。
遺憾少戲院上映:電影《沉默》內含5大道德諷刺、信仰破滅
電影《沉默》(Silence),幾乎人人對此戲讚不絕口,甚至買票入場觀賞兩遍。可惜,主流戲院沒放映,社交網絡自然談論不多。作者就此分享電影中的「5大道德與信仰諷刺」。
【哲學星期五】從三個人、一部電影開始,跟著漢娜鄂蘭想想轉型正義與政治和解
葉浩老師在介紹鄂蘭提出的「平庸的邪惡」的內涵前,別出心裁地先引用了三個人、一部電影的說法,來談談一個人該怎樣處理「記憶」,以及鄂蘭對於「惡」這個觀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