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居族
《70%繭居族都能自立》:相較於能賺錢的工作,現今年輕人更希望「自己有用處」
本書作者二神能基是New Start事務局創辦人,主要業務就是幫助繭居族找回生活正軌,至今已協助超過1,700位當事者「破繭」而出。他說,扣掉疾病或障礙等因素,70%繭居族都能做到獨立,只要用對方法,大多數繭居族都重新與社會接軌。
《四次敲門聲》小說選摘:從門外傳來的聲響,在我的想像裡逐漸演變成女人的死亡
在這一棟只有女性住戶的大樓裡,六個女人像幽靈一樣安靜地生活著。透過沒有隱蔽性、輕如薄紙的牆壁,她們得以查探彼此私生活,知道對方所有的一舉一動,互相觀察、窺視,但絕對不會與對方攀談。 然而,一場懸而未解的意外事件,居然演變成六名女子互相指控的現場……
為什麼有些韓國父母,自願將自己關入「禁閉室」?
慶熙大學社會學系的鄭高韻(Jeong Go-woon)教授表示,韓國社會期望在固定的時間達到人生的重要里程碑,這加劇了年輕人的焦慮——尤其是在經濟停滯和就業率低迷的時期。很多人認為孩子的成就即是父母的成功,這種觀點導致整個家庭陷入孤立的泥潭。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掙扎是教育的失敗,從而產生內疚感。
《拒學,不要搶救》:走父母安排好的路,孩子一遇挫折就會將責任歸咎於父母
出路關乎一生,當然該由孩子自己慎重選擇。若走父母安排好的路,孩子一旦遇到不順或挫折,就會將責任全歸咎於父母。
《不工作》導論:假如我們不為了工作而活,那我們是什麼?
我們文化中的日常生活是由不停拚命活動與分心的強迫衝動所主導。有空閒時間就得塞點什麼事做,什麼事都好。就算是決定停止抽菸或減肥,也會把不做某件事這個目標變成必須完成的事。
《不工作》:過勞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代表這個人已經無法再相信世界有意義了
會使繭居族一直待在灰暗之中的,其實是他們相信自己「有無限可能」的幻覺,而這份幻覺的源頭則是日本教育與消費資本主義。為了要做些什麼事、成為某種人,就必須放棄做許多其他事、成為另一種人的自由,而這種可能性的限縮恰恰是繭居族無法接受的事。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書評:被別人視為怪物又怎麼樣?對自己有用就好了
作為「正常人」對於「精神疾病」的理解,或者「與常人不同」心理狀態的掌握,《滌》是一個文學示範,這在華文創作可說是前所未見的──而且只用了一篇極長的散文寫就。
日本76歲前高官殺44歲無業子:「想起隨機殺人事件,不想他加害人」
日本貧窮的中年人和年邁父母同住案例持續增加,40到64歲當中,有1.45%,相當61萬人是繭居族,比39歲以下的繭居族54萬人還多
前高官憂兒子闖禍先殺子,日本「繭居啃老族」在2起殺人事件後面臨更大困境
許多人憂心,這兩起案件恐讓外界將繭居和犯罪行為連繫在一起,繭居族和其家屬的支持團體警告媒體和專家,應該避免營造這種印象,這會讓他們更封閉自己。
與日本繭居族對談(下):繭居族是指涉心理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名
我覺得你對於繭居族的定義是對於理解繭居族的一大步。但是,我們必須銘記在心的是,「繭居族」是指涉他或她的心理狀態,而不是疾病的名稱。如果我們更直接地將「繭居族」與症狀聯繫起來,普通人可能會誤解「繭居族」是疾病的名稱。
與日本繭居族對談(上):寧被海嘯捲走也不願出門,繭居族在想什麼?
從2017年開始,池井多先生召集了一群繭居族創立了HIKIPOS(ひきポス),發表繭居族當事人的訪談與研究,成為日本社會(甚至全世界)少數由繭居族直接發聲的平台。在和池井多訪談的過程當中,他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生活習慣、社會定位,並期待他的經驗有辦法讓更多人理解「什麼是繭居族」。
獨居山林27年的最後隱士:出版了《湖濱散記》的梭羅只是個半吊子
依隱居的動機,從古至今的隱士大致分成三派:抗議派、靈修派、自我追尋派。即使是自願終生禁閉的隱者,其實也沒有跟社會完全脫離。但奈特獨居森林期間沒拍過照,沒跟人一起吃過晚餐,也從沒寫過半個字。他徹底背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種隱士類別可以套在他身上,箇中原因也神祕難解。
獨居山林27年的最後隱士:出版了《湖濱散記》的梭羅只是個半吊子
依隱居的動機,從古至今的隱士大致分成三派:抗議派、靈修派、自我追尋派。即使是自願終生禁閉的隱者,其實也沒有跟社會完全脫離。但奈特獨居森林期間沒拍過照,沒跟人一起吃過晚餐,也從沒寫過半個字。他徹底背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種隱士類別可以套在他身上,箇中原因也神祕難解。
【影片】這個小房間就是我的全世界:創意MV打造繭居族內心世界
常看日劇或關心日本動態的民眾,應該會注意到「繭居族」的名詞開始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透過一支MV,探訪他們的內心世界。
繭居:一個始於成長、家庭與人際關係的當代困境
說它是一種心理困境而非心理疾病,是因為它主要來自於青春期因應家庭教育及外在環境的不適性,所導致成長轉型困難與失能。它可以說是在特別重視「關係」的當代,起於關係失衡、自我價值感低落,以至無力面對生活的現象。
繭居:一個始於成長、家庭與人際關係的當代困境
說它是一種心理困境而非心理疾病,是因為它主要來自於青春期因應家庭教育及外在環境的不適性,所導致成長轉型困難與失能。它可以說是在特別重視「關係」的當代,起於關係失衡、自我價值感低落,以至無力面對生活的現象。
你今天Pokémon GO了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火紅的遊戲
「遊戲」本身稱之為遊戲,是因為它是一個「有界線」的活動,但在這個遊戲中,玩家要能精確的切換現實與遊戲,確實比其他必須待在房間、網咖的遊戲還要在困難些。同時,不斷搜集、闖關、破解任務帶來的心理回饋,也容易讓玩家不小心「太認真」,而過度執著在執行任務與感受完成任務帶來的滿足感。
你今天Pokémon GO了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火紅的遊戲
「遊戲」本身稱之為遊戲,是因為它是一個「有界線」的活動,但在這個遊戲中,玩家要能精確的切換現實與遊戲,確實比其他必須待在房間、網咖的遊戲還要在困難些。同時,不斷搜集、闖關、破解任務帶來的心理回饋,也容易讓玩家不小心「太認真」,而過度執著在執行任務與感受完成任務帶來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