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療
無藥可用!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對兒少憂鬱症患者的影響可說是首當其衝
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凸顯出過專利期的老藥退場對醫療產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本來藥物選擇已相對有限的兒童青少年族群,更是少了一個重要的治療工具。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對於兒童青少年憂鬱症患者影響尤為直接,可說是首當其衝。
全台6起「噪音殺人」4共通點,專家歸納預防關鍵:管委會、社區鄰里應建立2層面因應力
高雄市昨上午發生噪音糾紛導致的兇殺案,2021年迄今已有至少6起「噪音殺人事件」被報導,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分析,居住密集化且高齡化,噪音糾紛是必然要面對的新議題。社區鄰里及管理委員會應建立「心理健康促進」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對內溝通協調、對外連結資源」2個層面的因應能力。
醫學系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務必及早就醫,仍有機會挽救未來職涯
幾乎每一屆的醫學系都會有一兩位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如果遇到類似狀況,除了及早就醫外,在生活與治療上還有哪些可以留意的地方?
【關鍵時事】陰道是自己的,究竟要醫院負什麼管理責任?
臺灣社會對於病患間的肢體接觸是很畏懼的。而一個「病人」會不會有肢體接觸的需求?他可以在何處尋得親密感?恐怕臺灣並未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
精神科醫師:當患者從精神症狀走出來以後,等著他的是什麼?
我們要想想,把幻聽、妄想這些精神症狀拿掉以後,這個人還剩下甚麼?我們能補給他甚麼?當思覺失調者從精神症狀走出來以後,等著他的是什麼?是更深刻的挫敗與社會孤立,還是其他?
精神衛生在醫療端的資源不足,社會安全網的四個大洞怎麼補?
究竟「精神醫療健保給付過低」具體情形如何,在徵詢各方意見過後,我們整理出以下資料,要來和大家談談,精神衛生目前在醫療端的困境。
精神科醫師談刺警案:鑑定醫師承擔極大社會壓力,犧牲自己的時間還要被出征
台灣會只安排一次司法精神鑑定,不是因為法規規定,也不是因為這個醫師,而是預算不足,法院只能省著點花。另外,過去都建議警政單位一定要比照美國,建置基層人員危機處理團隊的訓練機制,得到的回應都是處理精神病患並非警務專業,事情一直擱到現在。
【圖輯】台灣的「社區精神照護」發生什麼問題?我們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如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與社會保持連結,如常、和諧地與自己的疾病共存,不讓他們從社會安全網墜落,社區關懷、社區支持網絡、同儕支持系統(IPS),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塊。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醫護人員的精神健康照護亦不容忽視
醫療護理人員除了身體上可能受到感染的威脅之外,在心理精神層面也會出現災難後經常見到的精神疾病。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症、恐慌、害怕以及失眠症。
理科太太與冏星人對精神疾病的介紹,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嗎?
換個角度來看,粉絲們請求知識型網紅介紹某個疾病,也是在尋求更多元的方式認識自己、找到療癒自己的解答,而網紅們的介紹也就可能奠基許多人的基本認識了,但如果多元豐富的精神現象,沒辦法以多元豐富的知識去接近並認識它,我們最終也就持續被打回那已經困窘難耐的老舊生物精神醫療教條主義中。
歐文亞隆《短期團體心理治療》:「此時此地」的理論基礎與兩大階段
促成此時此地與闡明過程這兩者是彼此共生的:要使此時此地團體具有治療作用,這兩者必須共存。在這兩個階段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依照團體需要,治療師可強調任何一方。
「社會安全網」怎麼做:紐約的社區強制治療與台灣的差別在哪?
在整體心理衛生的投入,如果不以類似日本心理健康法的精神去明定經費投注的GDP佔比,或類似菸捐明定心理衛生業務投注所需要的財源,包山包海的業務都得做,卻沒有資源,最後就是很難把事情做好。
龍發堂群聚感染之後:借鏡香港精障者社區照顧經驗
我支持政府長照2.0,著重在地老化、預防老化、健康老化的觀念,但精神障礙者社區長期照顧服務在哪裡?在此政策下;安置機構的費用精神障礙者負擔得起嗎?
藥物會否讓人失去自我?回應〈發條橘子、腦葉切除術與精神藥物〉一文
對精神藥物的恐懼,並不會真的使我們的生活與情緒變好,反之,去承認自己的恐懼,並試圖與其共處,然後找到根源,去追尋答案,為自己的不安找到歸屬,才是一個真正療癒自我的開始。
精神疾病的另一種想像:從政大「搖搖哥」到難以介入的「黑箱」龍發堂
以龍發堂的例子來說,為什麼這樣一個看似『反現代』的機構,不只無法在現代化的歷程中被收編、消滅,反而穩定的存在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