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浪者
《《人選之人-造浪者》原創劇本書》:在成為翁文方與呈現翁文方的路上——專訪演員謝盈萱
看《人選之人-造浪者》主創團隊如何將概念與經驗化為文字與影像。戲內在選戰造浪,戲外給社會帶來進步力量。定稿劇本與細節設定、編劇心法、角色介紹、演員導演製作人深度訪談,透過劇本重溫感動,入幕後探索思考。
郭台銘宣布副手賴佩霞:首重與全民溝通、盼凝聚共識團結台灣
賴佩霞表示,自己專長是溝通、協調,除了偶爾演戲,過去30多年都在唸書、研究心理學,接下來首先要做的是與內部人員溝通、與媒體溝通、與在野黨溝通,而最重要的是與全國民眾溝通。賴佩霞指出,她的任務就是落實郭台銘「整合在野」的心願,希望除了霸氣總裁,大家還能認識郭台銘有情有義、堅忍不拔、排除萬難的一面,在不久的將來,會更清楚地說明政見。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人選之人》與#MeToo浪潮後,政治幕僚們的真心話
受訪者們都認為,如今延燒的這波#MeToo案件,對整體台灣社會而言是必要之事。不僅讓過去不能發聲的受害者重新找尋敍事的管道,也更能讓所有人意識到結構性的問題。
專家談MeToo風暴:每個說出的受害經驗都是「造浪」,越多人說出來要付的能量就相對少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台劇《人選之人》這句台詞,引發台灣網路上一連串有關性騷擾與性侵的指控陳述。MeToo運動一時之間在台灣風起雲湧,不過社會的集體義憤卻讓專家憂心,宛如公審的氛圍並無助於對話。DW訪問專家,深入探討創傷的療癒與究責。
心理師看《人選之人》:藉由選舉讓我們思考權力、權利與自尊之間的奇妙糾結
林月真的卡片說了「請等待這個社會追上妳們的那一天,我會為了這個目標前進。」這也說明理想和現實是有段差距的,為了現實考量,可能目前現階段只能夠逼近理想的層次。而這也回到廢死大老問林月真的問題:「到底是為了改革?還是權力?只有妳心裏知道。」
(更新)民進黨前黨工遇性騷擾爭議,遭指控導演薛朝輝聲明致歉、若有責任不會逃避
林飛帆表示,而當時婦女部主任許嘉恬有簡略向自己報告此事,但因為是性平事件,基於保護當事人隱私,詳細過程跟細節沒辦法公開說,當初他獲得的資訊是當事人沒有要走申訴程序,不過林飛帆也直言,「我們確實忽略了,他決定不走申訴管道,背後可能有種種原因,但我們沒有去細究,有疏忽就應該檢討致歉。」
【韓劇】《造后者》:直面政商腐敗體制,同樣談選戰,格局比《人選之人》大得多
在5月《人選之人》爆紅之前,4月時Netflix就先推出了一部韓國政治劇,兩部在談選戰的同時,演技及情節衝突都相當精彩。但《造后者》不同之處在於,劇情更多涉及財閥政治及社會不平等,並採用遊走於灰色地帶的改革手法,讓政治的各面相能被更立體的呈現在觀眾眼前。
Netflix《人選之人》:從造浪者變成「靠勢」者,所有人都只是亞靜勝利的遙遠的陪襯
「當你跳下去之後,你發現事情有了改變,你就會想繼續做下去。」文方招募亞靜一起工作時這樣說,接著文方跳進亞靜佈的局,順勢打贏選戰,但除了政黨輪替以外,劇中的台灣社會有什麼改變嗎?選舉有更聚焦在議題攻防嗎?甚至連小簡,都被勝利的喜悅遺忘了......
朱家安:《人選之人》裡的性騷擾——為什麼戰犯是簡成力?
女性主義法學家麥金儂認為職場性騷擾通常不是單一獨立事件,而是受到對女性不友善的環境所包容,才得以形成,因此本質上是一種性別歧視:在這種事件裡,你的性別會決定你是有機會成為被害者,還是有機會成為加害人。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對白不尷尬媲美鄉土劇,可惜架空的設定扁平化政治複雜度
Netflix製作的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播出後即引發廣大的迴響,不只老、中、青演員在劇中都表現得宜,台製劇集最容易為人詬病的劇情節奏以及台詞,也都拿捏得很好,在不尷尬前提下的呈現出政治幕僚的職人生活,這點可說是媲美台灣鄉土劇的成就。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有一天當你幸運站上浪頭,請不要忘記浪底生物的眼淚
《造浪者》呈現了幕僚的生活,而每一個浪底生物的貢獻都該被銘記。如果你看完《造浪者》有些許的心得與感動,請不吝給浪底生物們一點掌聲;如果你有一天幸運站上浪頭,請你千萬不要拋棄同甘共苦的夥伴,請不要忘記浪底生物的眼淚。
【隨點隨看串流+】Netflix《人選之人》:幕僚困境不夠透徹、選戰節奏也欠佳,只有「造浪」缺少「人選」
實在無法理解,《人選之人》的文宣部,就只是一個為了總統大選才成立的文宣單位,更偏向競選總部的文宣編制,這樣與真實的政黨文宣部的情況相比,是否又有些定位不明?或許因為編劇的政治經歷並不夠久或涉入不夠深,因此對於幕僚個人的困境描述得不夠透徹,也沒有把選戰的節奏步伐詮釋好,導致選舉操作部份有些無力。不但沒有演出公正黨主動製造議題的橋段,也沒有在政黨議題攻防中做出什麼成效。
民進黨在台北市要完成選票最大化,資深議員就是關鍵的「造浪者」
民進黨需要資深幕僚出身、資深議員背景的候選人,除了掌握選戰的節奏外,更瞭解議題設定與實際的公共政策理性的脈絡,這也是目前《人選之人—造浪者》蔚為風尚的背景,因為這些幕僚比任何人都清楚民進黨的政治文化與核心價值。
【關鍵眼中盯】覺得林月真「只能是」蔡英文,是對《人選之人》劇組最大的辜負
《人選之人》重塑了許多台灣政治環境的態樣,許多人也在不同片段看到各種真實世界發生過的事件影子。話雖如此,若強硬覺得劇裡哪個角色一定只能是誰真實世界的誰、哪個黨一定是哪個黨,在我看來有如辜負劇組的初衷:將各爭議平均分配給各黨與各個角色,讓觀眾脫離政治的二分法。
你是為「非天選之人」打造風口浪尖的「造浪者」職人嗎?
公關的工作,某方面來說也跟政治幕僚很像。一方面扮演老闆吸收與篩選外界資訊的智囊,另一方面也是老闆對外另一張臉的塑形人,負責將最美好、最體面甚至最符合社會期待的那一面,呈現給公眾。畢竟民主就是票多的贏,商場就是市佔大的贏。
【關鍵眼中盯】我在《人選之人》見到很多前同事的態樣,劇裡每個人都是一部分的壞人
《人選之人》最可貴之處,就是把所有政治工作者的缺陷和盲點都呈現了出來,讓影集變得不像是紀錄片式的指控,而能探入政治本質:取捨和妥協。例如許多人最愛的那段廢死對答,在我看來,林月真像極了用蔡英文聲音說話的柯文哲,而她最後卻受到現場90%的人鼓掌。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窺探台灣民主選舉文化的絕佳窗口,「中國因素」卻被刻意隱形了
台灣民主化三十年來的選舉,最大的主旋律被刻意隱形了,不論是統獨,藍綠,或是親中反中的選舉動員口號,中國才是台灣選舉最重要且歷久不衰的背景因素,特別是總統大選。本劇卻很刻意地讓中國消失了,原因當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