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流動
【影評】《絕望者之歌》:生動詮釋美國底層白人的掙扎,如何打破「受害者孕育出下一個受害者」的輪迴?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15日時,宣布聯邦參議員范斯為副手搭檔,讓這名去年才進入參議院的政壇新秀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除了范斯本人一時成為熱門關鍵字搜尋之外,其著作《絕望者之歌》也被拿出來重新討論。而其實《絕望者之歌》曾被改編為電影並在2020年於Netflix上線。到底這部電影在說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從這部作品去理解川普的崛起以及范斯的內心呢?
通往地獄的路由善意舖成:補助私立大學學費真能幫助階級流動嗎?
我完全支持高教公共化,我想說的是,恐怕我們要改善的問題,遠比想像的更棘手——看起來已經夠麻煩的階級與社會結構還只是問題的表面,造成階級難以翻轉的深層癥結,是不同階級擁有的選擇條件與判斷力,先天就不正義,到了一個人的大學階段,這個不正義更幾乎要定型。
《絕望者之歌》:被拋棄的底層白人勞工,曾幾何時「美國夢」只為菁英階級服務
其實,這個人,不一定要是川普,而可以是說出任何類似言論的、爭取這群白人底層勞工認同的人。所以,這股情緒不一定只能由川普承接,一旦這樣的意識被挑起,它就不會沉寂,甚至會自我轉化或被有心人士接收利用,更有甚者,便是走向極端。
《中產悲歌》:高聲宣傳中產階級價值的人,共通之處是對於資本主義的實際依賴
拒絕階級或是主張中產階級(反正是同一回事)就是摒棄以下這種觀念:生活中成功的機會可能是由我們自己的欲望、能力和努力以外的東西所決定的。
《絕望者之歌》:凶險的負面童年經驗,讓美國「鄉巴佬」得長年與內心的怪物戰鬥
凡斯特別用一章的篇幅寫「與內心的怪物戰鬥」。他提到自己與摯愛的妻子在交往過程中,每次遇到爭執,不是大吼大叫,就是逃避不處理。過程中彷彿是重演母親與他那眾多男友相處的過程。
《模犯生》:教育到底是鞏固既有階級,還是有助於階級流動?
泰國電影鮮少以教育作為主題,尤其是跟考試作弊相關。去年在台灣上映《模犯生》這部電影讓我們不由得再次想起,教育到底是鞏固既有的階級,還是有助於階級流動?
「階級複製」正在世襲,別期望政府會打破現況
社會上常見到有文章鼓吹成功人士創業的故事,接著開始抨擊那些「魯蛇」就是不努力才魯,可是實際上很多人一開始的起跑點就不一樣,「教育能翻身」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階級複製正在形成,而翻身機會會越來越少。這篇文章告訴你如果階級複製不能打破,你能怎麼應對。
「讓我們廢掉國民義務教育吧!」認為廢除公立學校就能促進階級流動,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
義務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可以爭議,但那不代表義務教育的目的就應該是促進社會流動。即使所有的國小、國中、高中都變成私立學校,這也不表示私立國小、私立國中、私立高中的目的就包含了促進社會流動。社會階級能否流動似乎比學校是公立還私立更為複雜。
考試導向的教育促進階級流動,只是菁英們鬼扯出來的迷思
最後再講一次,菁英教育從來就不是為了階級流動而設,一直都是為了僵固階級而產生,不是只有台灣這樣,其他國家也一樣。別人感覺社會公平、國家進步,是因為其他很多因素,不是菁英教育體制造成的。
徐重仁失言風波反應的是「階級複製」,而不是世代鬥爭
你把問題放到階級結構下去看,立刻就會發現,高呼努力會有成果的年輕人,幾乎都處在中層之上。而可以從下層翻身到最上層的,幾十年來也是鳳毛麟角到可以當個案探討的程度。你馬上就會發現,台灣的這些問題就是階級繼承然後死不承認,裡子也要面子還要,簡稱不要臉。
【台北漂流】伊格言:文化資本之匱乏,體現在雙親對我未來的「缺乏想像」上
畢竟在「操你媽的台北」這層意義上,我可能尚且相對是個「北漂勝利組」而非「敗北者」(敗在北部者)。
「社會流動不一定要由貧窮到富有,重點是忠於自己」能選擇人生,是丹麥人幸福的理由
丹麥成為世界上最幸福國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相信:不管出身為何,人都有實現夢想的潛能,即便是一個危險或遭到誤解的夢想。而所謂的社會流動更不見得一定是由下往上,重點是能忠於自己。
「社會流動不一定要由貧窮到富有,重點是忠於自己」能選擇人生,是丹麥人幸福的理由
丹麥成為世界上最幸福國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相信:不管出身為何,人都有實現夢想的潛能,即便是一個危險或遭到誤解的夢想。而所謂的社會流動更不見得一定是由下往上,重點是能忠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