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TIDF
【TIDF專訪】《開水喇嘛》導演盧彥中:漢地佛教修「因」、西藏修「果」,所以信眾問的是「死後去哪裡」
2019年的作品《開水喇嘛》入選同年馬賽國際影展,以及202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導演盧彥中講述了不同宗教的觀念差異,以及他對事物的看法產生的反思,乃至徹悟。
【TIDF專訪】《恍惚與凝視的練習》導演陳芯宜:揉合自身夢境與家族故事的魔幻短篇
《恍惚與凝視的練習》擷取導演與「家族中的死亡」相關的夢境為軸,瀏覽資料片時,也有意識地翻找家族軌跡。
【TIDF專訪】《買房子賣房子》導演林謙勇:中產階級的「機率之雲」,抓得到的都是我爸那個世代的人
曾以紀錄片《建設未完成》聚焦社運青年參政起落的導演林謙勇,新作《買房子賣房子》同樣圍繞著建設議題,卻將鏡頭轉向自己的家人,關注父母輩的房市日常,延伸出更多關於自我的探問。
【TIDF專訪】《潰爛 癒合 掩藏》導演洪子健:延續731部隊系列作品,「電影應該要有牙齒」
本片甫獲今年TIDF台灣競賽首獎,評審團讚賞其「勇敢有力、田調深入」,並肯定導演「不僅記錄戰爭中人體生化實驗的殘忍恐怖,亦為這段被抹滅的記憶與無人願意承擔的歷史共業,下了註解。」
【影評】窺探《秘密的滋味》:柬埔寨導演凝視母親昔日的恐懼,在創傷之中尋找自由
在《秘密的滋味》裡,受害者們對歷史創傷的描述與反應都不盡相同,但「鬼魂」是較常使用的詞彙,因為這些傷痛像是如影隨形的鬼魂,隱隱地壓抑在心底,直到午夜夢迴或再次提起時,轉瞬間又回到眼前,歷歷在目。
2021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動盪不安、資訊焦慮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需要紀錄片?
紀錄片為什麼能力抗嚴峻疫情、在2021年橫空出世?不如劇情片,無刻意設計的對白、動作;常以空鏡頭、非敘事結構、間歇性慢動作呈現的紀錄片,如何召喚人的情感?魅力又有何在?
【TIDF專訪】《工寮》導演蘇育賢:移工像幽靈的集體沒有名字,我們不曾真的接觸了解
《工寮》是導演蘇育賢在2018年完成的紀錄片作品,整部電影的故事線圍繞在以「H」為首的多名外籍移工。印尼籍移工H從一間工廠逃離一年多,為了躲避移民署與警察追擊,開始搭建「工寮」當作臨時避難所。
【TIDF專訪】《阿紫》導演吳郁瑩:有些台灣人覺得花錢買了外籍新娘,她們就該聽你的
鏡頭對準雲林的小農村,細膩描繪遠從越南嫁來台灣的阿紫,如何以新住民的身分與她身障的丈夫阿龍共同生活。
【TIDF專訪】《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導演李家驊:當鄭捷的父母必須跪著道歉,我希望觀眾分享那個羞恥感
影片名為《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李家驊表示用意只有一個,希望大家理解「死刑犯也是人生父母養」。
【TIDF專訪】《力爭》導演謝欣志、陳芝安:竹科的巨大經濟成就,竟是建立在對少數人的剝削上
《力爭》導演謝欣志與陳芝安,花了一年半剖析新竹寶山水庫徵收案,深入了解各方說法,希望錯綜複雜的土地議題能有解開的一天。
【TIDF專訪】《拉流斗霸》導演高俊宏:以漢人之姿,探詢山林與原住民族歷史記憶
《拉流斗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結合訪談、踏查和重演等多樣形式,帶領觀眾接近幾乎被遺忘的大豹社謎團。
【TIDF專訪】《伏流》導演蘇明彥:沿著台北市水道採集的記憶,探訪流域之上的生命故事
《伏流》,像是一幀歷經時間掏洗的黑白風景明信片,細膩速寫與水域共生的城市風景切片,沿著台北市內水道採集記憶點滴的同時,也探訪了流域之上的生命故事。
【TIDF專訪】《共生流浪》導演李亦軒:英國老爺爺獨居高雄,他需要貓,似乎比貓需要他來得更多
導演李亦軒以《共生流浪》帶領觀眾看進爺爺的日常,細緻動人的生命切片,有如一首短的影像詩篇。
【TIDF專訪】《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導演黃邦銓:隨著綿延的鐵軌,展開一場漫漫追溯之旅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將鏡頭轉回台灣,同樣以旅行、底片、回憶為基調,表面上記錄的是一幀幀台灣鄉間風情,實則延續其影像創作中對於時間的深刻思考。
【TIDF專訪】《一念》導演陳志漢:「無效醫療」的界線在哪裡?關於生命,我不能給出標準答案
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醫療科技更加發達的未來,在安樂死與痊癒的可能性之間,還有許多和進育相似的病患及家屬,或許會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