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
《泡菜與酸梅》:平常很誠實的日本人, 為什麼一失敗就會走邪門歪道?
日本人以極度害怕失敗聞名,但這一切其實源自武士道的精神,也就是失敗就必須以死謝罪的歷史。如果日本也有「在教會懺悔,就能洗清罪惡」這種西方的文化,或許失敗之後,只要公開謝罪與重新來過的文化就能在日本紮根。
耿一偉《哲學小分隊》:從九鬼周造《「粹」的構造》,發想台灣美學的陰性構造
本書收錄戲劇學者、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耿一偉,2016至2023年間的45篇《今藝術》專欄文章,這些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裡他對當代藝術的思考及所見所聞,文中處處可見其對藝術生態的哲學性關懷,書中反覆提及的四位哲學家康德、巴迪歐、麥克魯漢與九鬼周造之哲學理論,交織出本書的思考視野。
「切腹」不單是日本武士的果敢,其實有「用自己的死換來家族存續」的功能
武士切腹自盡的場景在日本的歷史劇中時有所見。戰敗者毫不猶豫地拔刀自裁,即使奉命切腹,形式上也要表現出自己主動切腹的樣子,誓死捍衛名譽,也切腹一直被認為是有尊嚴的自我了斷行為。但真的有人會心甘情願地去赴死嗎?背後其實隱藏著不為現代人所知的秘密。
《奇異博士與哲學》:史傳奇如何從一個充滿缺點的醫師,成為真正的祕術、醫術及武術大師?
漫威的著名人物──奇異博士,躍上了世界的大螢幕,開始揮舞著靈環,劃出絢麗的魔法陣,抵禦狂徒的攻擊、傳送你我到世界各地。不管是超級尖端的神經醫學,或是神祕至極的祕術魔法,居然都與哲學脫不了關係!?
武士的國度,暗殺的風土:回顧幕末以來的日本暗殺史與陰謀論
日本的確是武士的國家,但長久的和平時間,讓大家忘記了日本也是個會因為信念而讓自己生命遭受危害的國家。安倍的確像個武士,最後也倒在政治的講台上,但事件的真相至今也尚未究明。
《日本暴力政治》:國粹會巧妙地編出一個極道如何吸收「武士道」並體現大和魂的故事
國粹會與正義團聲明的意識形態,與法西斯運動的共同主題呼應——建立一強調民族共同體、單一性以及純粹性的國家歷史,並自我認同為抵抗西方腐敗的國家守護者。
蒙古人入侵日本真有其事,但《對馬戰鬼》裡的「武士道精神」是虛構的
鎌倉時代的日本,並沒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我們今天理解的武士道精神,其實是完成於17世紀起的江戶時代,支撐了日本社會整整300年。
《OODA循環思考【入門】》:波斯灣戰爭五日取勝,改寫全球軍事理論的「OODA循環思考法」
本書將原本應用於組織作戰的OODA循環思考,做最清楚全面的說明,讓你輕鬆學會,運用OODA的靈活特性,擺脫PDCA按部就班的窠臼,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立刻執行,掌握先機。
青年李登輝的人格養成:用武士道「捨身取義」與基督教「奉獻精神」耕耘台灣的民主化
李登輝曾說自己是用武士道「捨身取義」與基督教「奉獻精神」來耕耘90年代台灣的民主化,而這就必須提到影響李登輝一生的重要精神導師——名著《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戶稻造。
讀司馬遼太郎《燃燒吧!劍》:宛如櫻花般綻放凋謝的「鬼之副長」土方歲三
外有歐美列強武力叩關、內有尊攘志士誅鋤異己的幕末時期,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獨特魅力,能讓後世創作者不斷藉由小說、漫畫、戲劇等各式載體,將這些刀光劍影的激昂故事持續傳頌下去呢?
《全視日本史》: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與武士道的精神與規範
到了明治時代,武士道的「景氣」從不同的角度起漲。不過,由於跟(近代)國家主義的聯結,天皇成為唯一的忠誠對象的主君,武士道於焉變質,佩刀、切腹、執仇都屬違法行為。然則,武士道的精神氣質:「忠、義、勇、誠、禮」等今日仍潛在列島各地。
設計界的人類學家林承毅:結合儀式、設計和客服管理的地方創生
「我對人的好奇,勝過對於物。」服膺人本設計的林承毅說,人類學讓他得以在感性的本質中,保有理性地旁觀。透過「觀察」,他從人的身上連結到社會與文化,找到了歸屬感。
《武士三部曲》:山田洋次導演的反武士之詩
從《黃昏清兵衛》到《隱劍鬼爪》,有如導演山田洋次對傳統價值的挑戰或辯證,到了《武士的一分》則返回至人性的悲懷,鉅細描摹出幽幽的繾綣之情。而這一切皆以飲食為隱喻,或作敘事的重點軸線貫穿整部電影。
以壯烈的「切腹」彰顯高尚品格:日本文化中靈魂不滅的生死觀
對日本人來說,這種壯烈的死法是最能夠表現一個人高尚的品格、靈魂的聖潔,或者是他的個性美。至於為什麼是切腹這種形態呢?那是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死法愈是殘酷、愈轟轟烈烈,他的靈魂愈能夠徹底地重生。
以壯烈的「切腹」彰顯高尚品格:日本文化中靈魂不滅的生死觀
對日本人來說,這種壯烈的死法是最能夠表現一個人高尚的品格、靈魂的聖潔,或者是他的個性美。至於為什麼是切腹這種形態呢?那是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死法愈是殘酷、愈轟轟烈烈,他的靈魂愈能夠徹底地重生。
看不清楚李登輝的核心價值?這是自戀型政治人物的特徵:主張什麼是其次,有舞台最重要
政治人物都是如此,嚐過權力滋味的人,天眼已開,難忘呼風喚雨的美妙滋味。權力不只是最好的春藥,更是最好的回春藥,使人不知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