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小說選摘:遙遠的家、迫近的寂寞,讓他選擇了「第三者」
太寂寞了。寂寞到她決定搬進他家時,他沒有說不。其實他沒有忘記自己離開家國之島時是如何抱著另一個她說,請好好等我;其實他沒有忘記自己來到此間只為兩年海外派任,當下的肉身僅是鏡中花水中月,元神尚在海的另一端。
《努力是癮》:斷捨離的最終型態,或許是本能性不安滿溢的赤裸
和一般認為「禮物應該避免消耗品,才能永遠留在收禮者身邊」相反,我喜歡食物、飲料之類。吃下去喝下去,用罄便罷,不留包裝,也不留紙袋小卡。就連禮品背後的人際關係,我也曾以斷捨離的清簡目標去追求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大人的寂寞」是在人群中就作不得自己的兩難
當討厭自己的章魚次郎,遇上怎麼看都很可疑的大叔,一段充滿冒險、探索、掙扎與反思的故事就此展開!透過一次次討論與行動,讀者彷彿跟著他們一起進入內心深處的迷宮,與自己對話,進而理解並接納自己,肯定自身的存在。除了見證改變的發生,也讓自己獲得前進的勇氣。
《寂寞狙擊》:維持生計仍然是尋伴的重要考量,儘管我們時常假裝「錢不是問題」
單身被貼上負面標籤,或許因為它總跟「寂寞」有所牽扯。然而,寂寞就代表著必須付出大量成本,去約會、去情緒勞動,一路到結婚生子、生兒育女嗎?這麼線性的思考邏輯其實是很工商業社會的產物,人們期待透過親密關係安撫自己受資本主義宰制的痛苦,卻把自己又鎖進經濟保障、婚戀關係等等枷鎖之中。
研究:改善社會孤立、減少孤獨感,能大幅降低肥胖者死亡風險
這項歷時1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社會孤立情況與孤獨感的改善,有助於降低人們的死亡風險。當受試者的自評孤獨程度減少,其死亡風險就會降低,其中非肥胖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9%,而肥胖者的死亡風險則降低了36%。
《法新社》:自備茶水點心,上海寂寞老人齊聚IKEA餐廳找真愛
餐廳裡的氣氛和嘈雜程度比較像是高中餐廳,而不像是老人之家。精神抖擻的老人們互相傳遞橘子和茶水,偶爾還來上一瓶廉價的酒,桌上散落果皮和堅果殼。根據官方數據,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2.97億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為單身。
研究:50歲以上中高齡獨居者養寵物,可有效抵銷或減輕認知功能衰退
「家裡有養寵物者與沒有養的人相比,也更容易入睡。」盧次勇指出,像是養狗時許多狗主人會在睡前帶狗出門散散步,而睡前若能有適度運動,可以讓人更快入睡。不過針對該養何種寵物,他則表示無論是狗、貓、魚還是鳥,都對減緩認知衰退有幫助。
「孤獨感」影響國民健康、損害民主體制,德國推出「聯邦政府對抗孤獨策略」
儘管「聯邦政府對抗孤獨策略」仍存在創新與預算不足的問題,但各地邦政府現行的對抗孤獨行動已頗具成效,譬如阿爾高地區(Allgäu)的地方政府與業者共同開發了一款類似Tinder的配對交友軟體Hilver,可針對如散步、喝咖啡、陪伴看診等特定活動,媒合當地需要幫忙與願意提供支援的居民,透過操作簡易的數位平台來建立人與人的連結,消解民眾的孤獨感。
【電玩老司機】看別人打電動有什麼好玩的?為什麼遊戲直播動輒上萬人線上觀看?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打電動這種事情當然要自己來才好玩,光看別人打又有什麼意思?」但既然會成為一種流行,而且歷時多年不衰,這類需求大概早就存在,只是過去沒有適當的環境提供發展而已。以下羅列幾點,簡單說明遊戲實況之所以興起的部分可能因素。
日本厚生勞動省報告:無論男女,都有2成自覺「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
從年齡層來看,「總是感到孤獨」比例最高的,分別是30至39歲的男性(10.4%),以及20至29歲的女性(11.2%)。而獨居的單身世代的人口比例逐漸上升,從1990年的23.1%,上升至2020年的38%。
人們為何越來越偏激?漢納鄂蘭的極權理論認為,這與人性的寂寞有關
那些我無法理解的、極盡歧視、惡毒、為他人罹難而歡呼的留言,其實有點像在二戰剛結束時,人們無法相信集中營殘忍事蹟存在一樣,因為那完全脫離了我們生活的經驗,而是出自於一群寂寞、沒有夥伴、與真實世界失去聯繫的人們之手。
《把壞日子過好》:為什麼「孤獨」會傷人?這份痛苦對人生有什麼啟示呢?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上班沒信心、下班沒動力,「正向管理」三步驟助你有效克服負向成癮迴圈
從本文的負向成癮案例中,可以看到負向的習慣或行為,容易與其他負向行為連結,最終導致一個惡性的迴圈形成,並讓原先的憂鬱傾向更加嚴重。
《閱讀夏LaLa》Ep. 35:透過兩本好書討論「孤獨」與「寂寞」,以及你真正嚮往的生活方式
夏宇童:「當我讀完這本《沒有的生活》,感受最深刻的是,我們沒有一天不是孤獨的,也就是說,人的每一天都是孤獨的。孤獨其實就是日常,就是躲在時間齒輪中的各種小縫隙吧。」
【異國戀徵稿】網戀與異國戀的開端有時很像,但誰能滿足於單向的取暖?
後來我看到一篇與異國戀有關的文章,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利用網路談感情不是問題,重點是對方願意為你付出自己的時間嗎?還是他只是需要單向關心的取暖?「他願不願意來找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許多日本人深信「一切盡在不言中」,導致出現全世界最孤獨的歐吉桑
疫情開啟了以保持社交距離為前提的「新日常」,人們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應該存在怎樣的人際關係。日本中老年男性由於其獨特的溝通文化與價值觀,被「歐吉桑孤獨研究家」岡本純子認為是「全世界最孤獨」的一群人。岡本警示,在疫情時代,歐吉桑們可能會越來越孤獨。
《設計你的幸福人生》:為什麼擁有大量的「聯結」,還是會感到「孤獨」和「寂寞」?
《設計你的幸福人生》是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推動、經過嚴謹科研的社會萬象白皮書,抽樣調查2萬名民眾,涵蓋各式各樣有趣的議題及社會角色,以簡單明瞭的圖表數據,分析家庭、工作、聯結、消費、健康五大層面幸福度策略,呈現現代社會樣貌,幫助人們看清未來趨勢、自我定義幸福,建構高度QOL人生!
《關係物化》:我們擁有的究竟是愛,或是已經物化的愛?
人際連結需求不僅是人類最渴望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要件。在人際上獲得滿足,包括被肯定、被接納所獲得的歸屬感所帶來的心理愉悅,後續引發的生理效應,等同於實質的藥物、食物對身體造成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