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戀霸權
倒著讀張娟芬《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建立女同志文學抒情傳統
同志文學與同志運動、文學寫作與現實關懷,是否如此二元?本文將重讀張娟芬的《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讀出其文學性與同志性,更有甚者,企圖將其歸類為同志文學,增補同志文學史的一塊空缺。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女性主義與酷兒的聯盟,是對抗父權主義的過程中格外有效的力量
我的演講總是始於:「操你的父權主義。」最後以這句話作為總結:「我們不會讓自己被燒死,因為在這個時代,火焰是我們的了。」
波士頓組織發起「直人驕傲」遊行,宣稱「異性戀是被壓抑的多數」
波士頓將舉辦一年一度的“Pride Week”,但有聲稱「代表異性戀群體」的人準備舉備一場「異性戀驕傲」遊行,路線與LGBT驕傲遊行相同。
不只是華國文化霸權,「台妹」邏輯更凸顯的是異男霸權
因此,稱呼一個人「台妹」時,說話者間接把自己放在觀看者,甚至消費者的位置。台妹是沒有想法的,她教育程度不高,敢玩,不懂品味,對男人來說,甚至不是情感幻想的對象,僅僅只是男性情色的玩物。當然,我們要說的並不是擁有這些特質的女性比較「低等」,而是這個詞彙背後蘊含的權力觀。
反對同志們「弒君弒父」?天朝主義下的「禮教復興」與女性主義
台灣基要派基督教會組織的「傳統家庭價值論」,或許不該只是被理解為西方保守主義話語的簡單複製;在其背後,真正發生「文化政治」作用的事物,毋寧是各種將取締女性主義與「聖王專政的自然正當性」掛鉤起來的帝國儒教話語。
同志青春電影《親愛的初戀》:陪伴步伐踉蹌的玫瑰少年,化解社會的歧見
發生在小說與電影中的慘劇,我們就該避免讓它在現實中上演;趁著高人氣電影《親愛的初戀》上映,提供正在討論「同志教育教不教?」的台灣社會一個參考依據。
以品格教育取代同志教育來杜絕霸凌?這恐怕找錯了藥方
葉永鋕受到多重的校園霸凌,從要求代寫作業、脫褲子,到肢體攻擊,而霸凌者從經濟階級角度來看也是社會的弱勢,這些是事實,但是這無法否認陰柔的性別特質是影響他校園經驗的主要因素。有家長團體主張以品格教育取代同志教育來杜絕霸凌,這恐怕找錯了藥方。
為什麼「男性解放」要牽扯同志或是幫女性說話?
光是從性侵害經驗開展,我們都能發現男性議題不會只有男性。「恐同暴力」在當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致使要繞過異性戀霸權的拆解,直接接住男性性侵倖存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為什麼是護家盟,而不是「護婚盟」?談同婚運動的策略
所以說如果同性婚姻運動能夠釐清運動界限,在運動策略上就可據以做出調整。簡單講,做為一個扶持弱勢族群的人權運動,策略上應該爭取其他族群的支持,而非與之為敵,形成對立。
「我們不是異性戀霸權」?先搞清楚「霸權」跟態度是否「霸氣」無關
「男生女生配」不只是孩童常玩的一種遊戲,它存在於日常生活的互動模式,以及攸關資源分配的現實政策與法令制訂之中。婚姻持續的是異性戀者獨享的特權,這是不容忽視的不平等。
活命!在異性戀霸權下
被歧視的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只是擁有權力的歧視者,選取任意的某種社會特徵加以標籤,歧視者利用這個標籤,用盡一切手段來保持自己自己的特權,並且不讓別人活命。
活命!在異性戀霸權下
被歧視的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只是擁有權力的歧視者,選取任意的某種社會特徵加以標籤,歧視者利用這個標籤,用盡一切手段來保持自己自己的特權,並且不讓別人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