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電影
坂本龍一《坂本圖書》:流淌在侯孝賢電影根柢中的,是探問身為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吧?
「坂本龍一的身邊總是有書。世界始於書。受書籍觸發。因書而得確信。」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就在於身為愛書人,甚至「曾經夢想成為二手書店老闆」的坂本龍一如何閱讀,又透過這種種的閱讀獲得了什麼,召喚了什麼。
《潮浪群雄3》小莊╳廖慶松:回頭看新浪潮導演,他們是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看自己的土地
為什麼想畫這些電影工作者?小莊對那段時光很想要記錄下來,遂開始研究資料,他意識到,「小野和吳念真,兩個非本科生進入當權者轄下的中央電影公司(中影),做體制不樂見的事,最後各路天才出面幫忙,凝聚成一個浪潮。」深刻覺得這是一個熱血勵志故事。
《潮浪群雄2:那些做電影的人》後記: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
1983年的西門町,漢中街116號,中影6樓辦公室,浪潮正悄悄成形……《光陰的故事》與《小畢的故事》接力為台灣電影注入了一股活力。第二集講述台灣新電影突破困境,即將起飛,當時距離解嚴還有四年,社會上有股渴望改變的氛圍,電影彷彿提前解放了。
「台灣新電影」健將余為彥逝世享壽71歲,曾經推動楊德昌的《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名作
出生在1952年的余為彥,其身份橫跨導演、編劇與製片,與哥哥余為政都親身參與並目睹了台灣新電影,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時,台灣新電影正值另一面貌的階段,擔任監製與製片,和台灣名導楊德昌合作多部電影,包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一一》等片。
【影評】《青梅竹馬》: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人們被卡在動則得咎的時代轉折之間傷逝猶疑
八零年代的台北急速動盪,跨國企業的置入、企業組織面臨結構變更,人們的工作生態轉變為碩大辦公空間中線條分明的座位方格。規整空間一直是楊德昌藉以形容新時代的場景,從《青梅竹馬》阿貞走過將被併購的公司辦公室的橫移鏡頭,延續到《獨立時代》處處角力的內部隔間,此依然是楊慣常的諷刺手法——在橫豎框架裡頭洞見現代的荒謬可笑。
《未來的光陰》:難怪年輕導演對台灣電影生態水土不服,幸好他們有小野、吳念真當保護傘
這本書的二十個從前罕被論及的新電影面向及其延伸效應,我讀得津津有味,隨之翻騰起諸多塞在儲藏室角落的記憶細節。便提供少許談資,作為見證、補遺與回應。新電影已死?當然。但只要拍出來的,就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有機會比我們活更多次。
【台漫】小莊《潮浪群雄1:那些做電影的人》:描繪電影人的熱血魂,揭露台灣影史最重要一頁
《浪潮群雄1》的這些影視前輩,他們在現實進行扎扎實實的反抗,澈底的改變了台灣電影工業的命運。電影,更應該要描繪真實存在的情感,而不是強迫所有人必須接納一個文化,這種反抗的動機讓我很動容。
【2021金馬獎】若要用一張畫面總結第58屆金馬獎,最令我動容的是新科影帝張震
張震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入圍、憑藉《緝魂》戴上桂冠至今30個年頭,從寫實到類型,從楊德昌到程偉豪,從小四到梁文超,從舊時代跨向新時代,在沒有準備的得獎感言之中,一切都來得剛剛好。
【音樂】陳昇〈牯嶺街那年〉:遺憾楊德昌導演英年早逝,也是對個人青春記憶的一則隱喻
楊德昌在2007年逝世,享年59歲,留下其燦爛但短暫的一生。作為觀眾與粉絲,陳昇試圖在歌中捕捉短暫流逝的生命中,導演的孤獨與有志難伸。
【影評】從《戀戀風塵》到《千禧曼波》,「抒情的城市創作」在這20年的轉移後成為主流
創作者從七八零年代中,對都市中弱勢者的故事描繪、並藉由城市的繁華拖襯主人公難堪的描述策略,搖身一變轉向了純然對「一個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經歷描寫,其中我選用《戀戀風塵》與《千禧曼波》作為對比依據。
《侯孝賢的凝視》:《南國再見,南國》,無出路的公路電影與土地的商品化
《南國再見,南國》中的兩次「南國」,既有一詠三嘆的詩歌效果,表達了侯孝賢對台灣的不捨與深情的呼喚,也呈現了解構主義式的自相矛盾:「再見」南國指的是「不想見」、「不願見」,但「再見」又是「一見再見」、「無法不見」。
《侯孝賢的凝視》:第三條路?從《新電影之死》到《戲戀人生》之後的典範轉移
是否有第三條路切入侯孝賢電影的研究,可以延續《戲戀人生》中聚焦電影風格、作者電影與歷史經驗的路徑,又能夠融入《新電影之死》的政治性與批判性的視角?
舒國治:從侯孝賢說起,也及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
金馬獎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導演侯孝賢,真可謂實至名歸。過世已13年的楊德昌,如果還健在,也應該在他七十多歲左右(他與侯導同年,皆生於1947)會獲頒終身成就獎。本文就來談談他們二人,也說一點台灣新電影。
金馬57終身成就獎侯孝賢:一生都在電影裡,幾乎代言了台灣的歷史記憶
或許,侯導的一生其實都在電影裡了。他的電影活生生地體現了台灣歷史最多元發展的近世代面貌,同時也呈現一段藝術家的成長,以及一份喜愛電影的心。
《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台灣名導楊德昌的社會倫理視野
如果說現代性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符號化功能的「幻想」,試圖抹平或掩蓋現實中的不堪真實,楊德昌所致力的「穿越幻想」則反過來展演了一個充滿了真實域汙漬與殘渣的現實,揭示出現代性符號大他者的絕爽核心。這便是楊德昌批判美學的根本意義。
《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侯孝賢電影中缺失的「以父之名」
作為近代精神分析理論的建構者與革新者,拉岡的理論為現代電影、文學、文化、藝術、哲學等領域帶來了相當深遠的影響。藉此援引拉岡理論,扎實而細膩地解析侯孝賢,透過拉岡的視野重看台灣新電影。
光影背後,我們這樣拍電影:專訪電影工作者蕭菊貞
我決定將這幾年訪談台灣電影人的內容整理出版,是想累積一些東西。書,可以成為另種更為流通、更能夠保留記錄的載體,且能結合兩部影片的訪談內容。這是台灣的文化財,希望能讓它們走進校園,發揮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