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
用AI「復活已逝親友」是好主意嗎?「與亡靈對話」可緩解哀痛但不尊重死者?
倘若活著的親友過度依賴這種「AI幽靈」,恐會干擾他們經歷悲傷等情緒的正常過程,從而損害生者的心理健康,亦有可能導致過度思念亡者的親屬相信摯愛還活著。《對話》進一步示警,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生成不當言論的情形時有所聞,若AI幽靈鼓勵在世者赴死,以此好跟亡者團聚,後果將不堪設想。
「我要回家了」變成跟「狼來了」一樣,其實已不需要藉口
每次回家,都得找理由。找一個非得回家不可的理由。回家,有那麼困難嗎?回家難道不是必然又自然的事?問得好,我反省很久了。一切,要細說從頭。
【認同請分享】別再嫌棄長輩圖了 每個世代都有專屬的溝通方式
長輩們可能因為生活缺乏外界刺激,視上網為一種發聲及溝通的工具,藉以補償自己因老化所帶來生理、心理及人際互動的衰退,進而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
【認同請分享】別再嫌棄長輩圖了 每個世代都有專屬的溝通方式
長輩們可能因為生活缺乏外界刺激,視上網為一種發聲及溝通的工具,藉以補償自己因老化所帶來生理、心理及人際互動的衰退,進而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
牛津硏究顯示:社交圈子在25歲後縮小
最新一項硏究結果顯示,人們25歲後願意投放在社交的時間會不斷減少,朋友數目會一直下降。硏究亦指出年齡和性別是兩項重要的因素影響人分配給社交的時間。
牛津硏究顯示:社交圈子在25歲後縮小
最新一項硏究結果顯示,人們25歲後願意投放在社交的時間會不斷減少,朋友數目會一直下降。硏究亦指出年齡和性別是兩項重要的因素影響人分配給社交的時間。
「維持臥房的擺設,讓我們能好好的想念你」世越號船難週年,他用26張照片試圖抓住那些被遺忘的故事
攝影師Kim Hong-Ji在事發週年前夕,以鏡頭捕捉每個仍保留完好的臥房,一一傾聽每個窗口被遺忘的故事。
【未來大人物】國際新聞關你什麼事?廖芸婕:即便我寫的是國外議題,但其實都是在影射台灣
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稍微有一點天真」的去做夢,也就是廖芸婕最後想送給大家的一句話,「很多看似遙遠的事,其實沒有那麼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