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
建中46屆校友宴菜單爭議,人本:存證信函不會讓我們靜默
建中46屆校友重聚宴菜單名引發性平爭議,曾發文批評此事的「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收到存證信函。人本教育基金會認為不該恐嚇公民討論,將邀集公民團體一同發聲。
建中「辱女菜單」後「揪團吃麥當勞」,各地第一志願男校紛紛響應,這問題特別大條
糾團吃麥當勞,還吐出「沒有女權的世界真好」這種話,則呈現:低同理心+低人文素養+低教養的狀態。而從至竹中、中一中、到南中、雄中,各地第一志願的男校高中生,竟都有聲援行動,這問題就特別「大條」。
【圖表】「因為你是女孩子」:日本3成中學女生,認為老師對待男女態度不平等
40%的國中女生和52%的高中女生,表示有過被別人說「你是女孩子,不需要做某些事」的經歷。無論國中生還是高中生,都表示這類話說得最多的是「學校老師」。反過來,有20%的國中女生和30%的高中女生,表示有過「因為是女孩子」而被要求做某些事的經歷。
高職女教師發文稱學生溫柔霸氣、心花怒放,新北教育局啟動性平調查
新北一所高職女教師在社群平台發文,對帥氣與有魅力的學生感到心花怒放,引發網路熱議。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教師在網路發文也應謹守分際,上述發言「確實不宜」。教育局已啟動性平調查。
先不談王陽明「娘砲」爭議,你知道「直男」這個詞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嗎?
回到20年前,直男這個詞不需要存在,因為當時「直男」就是「男」,正常的男人,不需要額外多出一個詞彙來描述。然後,開始出現描述跟直男不太一樣的人的詞彙,再透過性平教育翻轉這些詞的負面意涵,20年後,社會終於發現直男只是人的型態之一,沒有誰比較異常。
高師大游美惠:戳破「浪漫愛」的虛假泡泡,其實充滿性別不平等與父權思維
近來出現「親密關係民主化」論述,即把自由公開討論的民主溝通模式,帶進現代生活的私領域,使親密關係建立在溝通協商的基礎上,避免支配與控制,維護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自主性」。游美惠帶著笑容說:「用心推動情感教育的老師們,就是背後功臣。」
千人調查揭家長最關心的10大教育議題,民團邀總統參選人座談會回應,柯文哲場次報名最多
超過50個關心教育的民間團體聯手進行千人大調查,今公布「家長最關心的10個教育議題」,並預告下週起將舉辦4場座談會,邀請總統參選人親自與家長對話。不過,回收5000多份問卷中有3000多份來自雙北,家長代表擔心,恐怕連總統都會「從台北看天下。」
《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在我卸任之前,我一定會讓大家可以結婚!」
本書以推動同婚法案的關鍵人物尤美女立委為核心,從她的婦運經驗談起,進而爬梳她與同志運動的因緣,及至日後擔任立委期間堅持推動同婚法案的跌宕起伏。尤其是在面對反同勢力的強烈反彈之際,尤美女尚必須面對來自府、院、黨的壓力,在各種險阻的夾縫中尋找出路。透過作者陳昭如的細膩描述,讀者得以近身看到這部「亞洲第一」的法案在推動期間各種不為人知的折衝、協調與取捨的故事。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先讓雙方都能有安全感,再開始「深度遊說」的十個完整步驟
當我們使用錯誤的工具和方法說服他人時,反而弄巧成拙。一旦了解了以上狀況,改變想法也非遙不可及的。改變想法、更新假設和接受其他觀點的能力,也是演化而來的。我們必須避免爭吵辯論並從對話開始,因為爭吵辯論有贏家和輸家,沒有人願意成為輸家。
遲到多年的台灣MeToo運動衝擊空前,「亞洲第一」的性別平權難以改變父權沉痾?
這場MeToo運動,是對台灣「人權立國」和制度願景的一場全新考驗。但是,它並不説明台灣的性平努力就失敗了。在父權社會,性騷擾現象其實一直存在,只是在MeToo運動之前沒有被揭露、被重視、被公開討論,除了女性被輕視、大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還有礙於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壓力,令其無法形成公共議題。
婦女團體成立MeToo律師後援團,助被害人免受訴訟的二度傷害,並開設「雇主諮詢專線」
隨著事件不斷爆發,有些強勢的被控訴者,反而要以誹謗或者是妨害名譽的方式,以法律的威脅來回擊,所以看到這些勇敢站出來的申訴人,要面對可能是場時間很漫長的、而且很花錢的訴訟。
【專訪】勞動部長許銘春:雙邊勞動諮商會熱議缺工、長照移工政策,歐盟有興趣向台灣取經
勞動部長許銘春在訪歐期間接受《中央社》專訪,談及台灣這一波MeToo風潮和防治職場性騷擾,她說勞動部將推出性騷擾類型和受害人申訴指引,並考慮提高企業負責人的處罰,下半年勞動檢查也會加強性別平等領域。
民進黨內性騷連環爆,顯示出長官和制度對「金童」們真是呵護備至
民進黨近日黨內性騷風波未歇,不但並沒有如同翁文芳的角色得以接住受害者,內部申訴制度更是倒向被申訴人,讓申訴人不但須承擔曝光壓力,更出現向加害人道歉的荒謬景況,不禁讓人懷疑,民進黨所作所為首先考量的「都是為了黨內『金童』們的前途」。
校園反歧視1:消弭歧視非一蹴可幾,大學端持續推動盼見效
對於外界關心的校園歧視議題,成功大學學務長洪良宜認為,「造成歧視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熟悉」,如果能提高不同族群間互動,增進彼此瞭解,就可減少歧視發生。學校能做的就是不斷延續推動人權教育且擴大參與,就像在每學期的通識課程或講座中,盡可能增加學生接觸到反歧視和人權教育的機會。
校園反歧視2:偏見歧視很小就定型,教育應多管齊下
在花蓮縣從國民小學讀到高中的許同學說,小時候帶同學回家,外婆會問「是人還是番?」簡直不把原住民當人看,也會說出一些歧視詞彙;客家裔的許同學也曾被同學語帶嘲諷稱呼為「客婆」,直到年紀漸長,才慢慢知道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要避免使用傷害族群情感用語。
校園反歧視3:人權議題融入課綱,學者:教再多也難敵社會影響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明星學校學生說出歧視的言論,民眾常指責教育沒做好,但其實這些話語,在許多政治人物身上也曾發生過。學子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每學期都有上相關課程,也難敵日常社會的影響。陳宜倩說,當政治人物說錯話,道個歉就沒事了,又怎能要求學生對這些議題具備高敏感度且不犯錯。
台大經濟系學生政見涉歧視,通報性平會最重可勒令退學,人權會籲政府加速制定平等法
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王麗容提到,社會科學院的學生應該敏感度更高,明知社會規範,不該為了譁眾取寵或其他原因去踩紅線,第一學府的學生做了最壞示範,更可能帶給中小學生不良影響。她也建議學校加強宣導性平教育,除了告訴學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要讓學生知道遇到性平事件該如何保護自己。
全台「單一性別」學校所剩不多,純男校只剩個位數,面臨少子化和性平潮流考驗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台灣的教育已走向多元化,單一性別學校在學生的組成和背景上有劣勢。他舉例,在不同的學習科目、動態靜態活動取向中,男、女會有不同的特性,透過性別間的正向互動,可以刺激更多學習,這是純男校或純女校難以做到的。
幼兒園老師稱「只有女生才用馬桶」「淺藍色是給男生穿的」,立委呼籲教保人員性平研習課程應重量重質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幼兒園部副主任呂佳旻出面說明,教保現場傳遞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例如一直稱讚小女生漂亮、小男生帥氣,小男生可以在沒有阻隔的地方換衣服、小女生要到櫃子後面。更深入的問題,還有教保人員發現幼兒有自慰行為,或是被其他幼兒碰觸私密處時,都會不知所措。
CEDAW委員籲台應明定反歧視法,重視慰安婦議題,場外民團則提女性醫療平權等13項建議
結論性及建議包含引言共有86點,關注台灣未將疫情對性別的影響進行評估、建議立法院設立婦女人權常設委員會、慰安婦及其歷史教育、新住民的平等與自覺、托育服務、保護外籍家事勞工,也關注台灣青少年每年墮胎案例偏高的傾象。除此之外,多個民間團體也在場外召開記者會,就會議中的結論性意見等提出13項政策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