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
中國花費20年編撰完成的官修「清史」沒有通過政治審查,不失為一件好事
筆者沒看過被擱置的「清史」,所以並不清楚到底它有多大程度上受新清史影響。然而,在這部新修「清史」的主編和執筆人中,很多都是強烈反對新清史的人,有人還和新清史學者展開過激烈筆戰。所以很難令人相信,他們主編撰寫出來的作品,會由新清史史觀所主宰。
朱雲鵬《給和平一個機會》:國家是中華民國,課本卻要去中華民國化,會不會造成思想的矛盾?
台海間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開戰,造成的損害與犧牲又有多大?作者以學者之眼剖析中、美、台三方局勢,模擬多重互動的劇本,透過真實數據呈現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新秩序。本書嘗試以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分析提出解方,引領台灣尋覓一條和平之路。
中國官方編纂「清史」106冊逾20年,傳「受西方新清史影響過大」未通過政治審查
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法學、史學學者張泰蘇,3日在社群平台X帳號上以英文發文說,他從可靠的消息來源得知,這部「清史」已被高層擱置,理由是「未能肯定人民的觀點」,具體來說,「受到新清史影響過大」,因此這套書在政治上無法被接受。張泰蘇在貼文中說,這是令人震驚的指控,因為大多數參與此計畫的學者,在學術生涯中都激烈地抨擊新清史的觀點。
《忽必烈的獵豹》緒論:今日的中國更像是蒙古時代的後繼者,而非秦代的傳人
卜正民以忽必烈的肖像畫、伊兒汗國的青王妃、瘟疫、朝鮮馬商、海盜、傳教士、喇嘛乃至通敵者等十三個切入點,捕捉橫跨七個世紀的十三個瞬間,重新建構出元到民國的大國圖像,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歷史互動。這是一段前所未聞的中國歷史,也是一部以中國為軸心的世界史。
【中國的產權】1:搞清楚「天下」究竟屬於誰,台灣的許多問題才有解答
台灣應該以中國人最自豪的中華文化為基礎,把中國近代「百年國恥」的原因說清楚,把這些問題回答好,台灣就有坐等中國民意分裂的可能,就有機會不戰而屈人之兵。台灣應該挖中國的牆腳,而不是做球給人家殺。
紀念史景遷老師:從不給答案但提供深刻感受的筆法,可上溯到《羅馬帝國衰亡史》
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讓人們愛不釋手,而且在通讀全書之後,覺得自己能對中國是如何展開這個「找尋」的過程有所領悟。這就像許多學者們對吉朋(Edward Gibbon)所説的一樣。同為英國人的史先生,應該受過吉朋的影響吧。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唐宋變革究竟是「中國的」還是「江南的」?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從中國史的觀點看毛澤東的歷史位置
毛澤東生前所擁有的威勢主要是建立在兩個歷史憑藉上面,一是明、清以來惡化了的皇權傳統,一是近代西方傳來的極權的政黨組織。毛澤東既是中共領導階層中傳統觀念最濃厚的一個人,又恰好占據了這一權力結構的樞紐位置,他之所以能把中國弄得天翻地覆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宋朝被誤解的科技強國》:燕肅在海邊當官十年,觀察出潮汐漲退之謎
古時候的人們對潮汐這一自然現象不了解,因而做出了許多荒誕的解釋,多數人迷信神靈,有的把海潮說成是「天河激流」,有的則認為是海神夜叉的威力……但燕肅認為這些說法極不可信。
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顛沛流離的前半生,成就了在中國與東南亞華人史研究的地位
出生於印尼,成長於馬來亞的王賡武,是中國史與東南亞華人史的重要學者,他顛沛流離的前半生,成就了他在研究中國與東南亞領域的許多獨到觀點。
漢文明只是「與世界絕緣」的地方性文明?
歷史學不等於文明,它只是文明的一部分。即便中國歷史學中關注王侯將相的比例過大,也不等於整個中國文化的記錄中,只包含這些東西。中國文化記錄下來的原始素材極多,只是傳統史學界沒有一一細考而已。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心懷「天下」,國家觀念薄弱的古代中國人
這篇將探討古代中國人的各種觀念及其生活情況,第一是「民族觀念」:考察當時對於蠻、夷、戎、狄的稱呼,則更見當時所謂諸夏與蠻夷的分別,並不純是一種血統上、種姓上的分別。其次是「宗教觀念」,還有「國家觀念」。
從「教育」倒退回「訓育」:為何新版中國史課綱是一場災難?
歷史教育可以不必完全淪為政治工具,教科書不過是輔具,訓練學生思考,並能達到批判知識的內容與求知的方法,才是教育的本旨。
課綱修改真的只是藍綠惡鬥嗎?3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去找來看的兩份前歷史課綱,其中一份還沒上路就被「殺死」了
如果我們要描述2000年迄今高中歷史課綱的發展趨勢,那並不是鐘擺式的立場擺盪,而比較是像一個「倒V型」的曲線,頂點在2008年,那年政黨輪替,也是進步性開始反挫,把課綱改劣的時點。滑下去之後,難道我們還要重頭開始?
不要把「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如何借鏡瑞士和德國的「柔性課綱」,打造適合小國台灣的教育
能開啟自由思想的鑰匙,是讓學習者清楚意識到,他是普世價值意義下擁有主體性的「人」。
不要把「世界史」扭曲簡化為「外國史」─如何借鏡瑞士和德國的「柔性課綱」,打造適合小國台灣的教育
能開啟自由思想的鑰匙,是讓學習者清楚意識到,他是普世價值意義下擁有主體性的「人」。
別在「回歸祖國」或「去中國化」的煙霧裡打轉》高中歷史的中國史教學,不應作為「政治的奴婢」
在國民教育中,歷史教學應當重視的是歷史思維能力、面對異己的態度、瞻矚未來的眼光,和辨別是非好惡的品味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