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田野工作

tu_ba__2-2

菸草文藝復興:「你今天抽qungtsuy了嗎?」,大鳥部落的當代菸草實踐

原民 芭樂人類學

當市場全球化的衝擊使台灣菸田陸續轉作,走向消逝之際,大鳥部落依然保有小規模的菸田地景,維持自種和自用的習慣,過去無法發展為商業銷售的劣勢,反倒得以維持一個不受打擾的空間,以日常的狀態延續。

shutterstock_1684211233

疫情之下的線上人類學實踐:Whatsapp、Facebook、Zoom上的峇厘島田野實境

人文 芭樂人類學

我近期在經由既有的網絡嘗試再拉出新的線上邀請的報導人的經驗上,就發覺這一個嘗試其實並不容易,雖然我比較將這次的連線視為拓展新的田野關係與課題的開端,但我認為若能與面對面接觸的田野與民族誌方法同時並進,才能開啟我在研究實踐上面比較扎實的研究可能。

md-mahdi-8SQ_wsDC0uY-unsplash

如同神話不只是故事,從「假新聞」可了解社會文化如何對他者建構

人文 芭樂人類學

如同假新聞間接導致了英國脫歐與Donald Trump的大勝,神話則是建構了人我的邊界,與道德倫理秩序的建立。長時限的神話與假新聞研究,可以看到的是社會文化的反射與人們藉由這些真實所建立的個人觀點與社會(反)秩序。

iStock-1203879005

《反景入深林》:人類學家與民族誌書寫隱含的不平等權力關係

人文 精選書摘

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並不純粹是收集資料的方法,而是訓練人類學家的視野與能力的過程,它具有認識論上的意義。也因此,隨著人類學理論的發展,不同的理論對於田野工作的定位、意義、乃至於收集資料的方向與內容等,都有所不同。故田野工作是與人類學理論知識不可分的。

shutterstock_1484273711

除了「發聲」的權利,一個健康的社會也應該讓人擁有「寧靜權」

人文 芭樂人類學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我們必須創造能讓不同聲音勇敢發聲的環境;除了發聲的權利以外,一個健康的社會,也應該能讓人擁有寧靜的權利。

shutterstock_1246083136_(1)

給「質化研究」新鮮人,從當個有意識的觀察者開始

質化研究的範疇中,隨意google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研究方法,例如基本的一對一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等。但其實研究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帶著觀察意識走進場域開始與人互動,你就可以收集意想不到的訊息。

2-路徑

《路徑》:從馬凌諾斯基的帳篷,談將民族誌建構為「田野工作」有何危險?

人文 精選書摘

當人類學家駐紮於村落的中心時,究竟是誰在地化了?事實上,文化觀察者、人類學家經常像是玻璃魚缸裡的魚一般被監視著。那麼,所謂的「在地」是從誰的觀點出發來看的?是誰得以在社區之間劃出一條清楚界限,依此劃分出局內人與局外人?

Wmalinowski_trobriand_isles_1918

《寂寞田野》:認識馬林諾夫斯基「陰暗面」,通向人類學的知識之道

人文 精選書摘

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馬林諾夫斯基在田野中面對著各種誘惑、軟弱和絕望,其他的人類學研究者也必然一樣——他們需要感到解脫,由此才可以放下道貌岸然的架子,以一種更為真實、謙和、樸實的心態面對被研究者和被教導者。

Wmalinowski_trobriand_isles_1918

《寂寞田野》:認識馬林諾夫斯基的「陰暗面」,通向人類學的知識之道

人文 精選書摘

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馬林諾夫斯基在田野中面對著各種誘惑、軟弱和絕望,其他的人類學研究者也必然一樣——他們需要感到解脫,由此才可以放下道貌岸然的架子,以一種更為真實、謙和、樸實的心態面對被研究者和被教導者。

c2zryw5no2tasdryjeb88mymoftsf5

《人行道》導讀:「還好,有這樣一條人行道」,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民族誌

人文 精選書摘

杜尼爾在《人行道》一書裡帶我們看到,看似失序的環境其實自有一套道德秩序運行其中,規範著過往生命不盡順遂的人們持續以正派的方式活下去,形成一個相互支持、指引生活的社群。

img_1807_1

田野工作所掀起的學術爭辯: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與愛麗絲高夫曼《全員在逃》

人文 芭樂人類學

我覺得與《全員在逃》爭議最相似的,莫過於美國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於1928年出版的《薩摩亞人的成年》之後所掀起的爭辯。兩本民族誌都是系出名門的年輕學者的初試啼聲之作、其資料都來自二十出頭的年紀時所開啟的田野工作。兩本書都奠定了作者在學科內的地位,也都有為大眾書寫的企圖,而之後面臨的批評也都牽涉到報導人敘事的真實性與對異民族文化描寫的公正性的問題。

15290442033_1985d481e8_k

《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榮格的心理學遠征,追溯人類心靈而非尼羅河源頭

國際 精選書摘

在登上埃爾貢山那時候,他仍然可以與他的新女伴露絲.貝利一起陶醉在狂喜中。埃爾貢山讓他可以完全擺脫作為「萬惡之母」的歐洲。「這裡沒有電報、沒有電話、沒有來信、沒有訪客。我的心靈力量獲得了解放,可以幸福地傾注回太初的廣大中。」

Inō_Kanori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策展後記

人文 芭樂人類學

如果說,20年前臺大的展覽,主要是恢復伊能嘉矩的手稿與物質文化蒐藏的本來面貌的話,20年後的特展,則是試圖呈現這20年來學界對於伊能嘉矩以及他所代表的殖民地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的反省與討論,以及更重要的是作為被研究者的報導人們的現身、顯影與對話。

15233640403_4f32fdeb6e_k

為什麼翻譯一本書?《依海之人》譯者後記

國際 芭樂人類學

《依海之人》這本書是人類學認同研究很重要的民族誌,斐索人的案例值得一讀,對於台灣社會有啟發性──這件事不能只有人類學界知道而已,應該讓更多的人讀到。既南島,又非洲,斐索的文化特色恰好就揉雜了這兩種不同樣貌。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