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權利
行政院提修民法刪除懲戒權,父母教養不得有身心暴力行為
現行民法第1085條規範,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法務部擬具的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將條文修正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
教育部與教學法制現實脫節,造就台灣成為「兒童權利地獄」
教育部與現實脫節則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教育部在兒童權利之專業未能與時俱進,無法理解學童輔導的複雜程度與專業以甚於過往,動輒將校園問題的解決之道簡化於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強輔導,無視教師、輔導系統、學校對部分的學生輔導力有未逮。
台灣「年輕照顧者」困境:仍在求學階段的他們,人生卻被迫按下暫停鍵
伯拉罕中心執行長林依瑩告訴《BBC》,現在台灣人晚婚或較晚生小孩,年輕照顧者的人數可能會攀升。她在社福現場看到,也有父母年紀不大就倒下來的,譬如癌症或意外,家中的小孩都還很年輕。年輕照顧者的比例可能在台灣會越來越多。林依瑩說,台灣一般民眾仍認為,照顧仍然是孝道或家庭責任,比較不願意向外求助。
全球唯一強制「夫婦同姓」的國家,日本家庭法如何擺脫「加拉巴哥化」?
關於日本修訂家庭法(民法中關於婚姻、親子關係和繼承等的法律法規)的討論,包括導入「選擇性夫婦異姓」和「共同撫養權」等的爭議甚囂塵上。其原因之一是明治時代基於父權制和性別分工的「家族制度」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本文重新審視了阻礙現行民法發展的問題。
《紐約時報》:一名爸爸為兒子拍攝醫療診斷用途裸照,Google自動判斷為兒童性虐待遭停用帳戶
美國兒科學會虐待和忽視兒童委員會主席建議,即使是在醫生指導下,父母也不要拍攝孩子的生殖器,「大多數醫生可能沒有意識到要求父母拍攝此類照片的風險。」法學教授認為,即使科技公司協助執法部門解決和根除兒童性虐待問題,但也應該允許作出糾正原先審查結果。
為防止兒童遭體罰或虐待,日本設立「兒童相談所」與「兒童監察員」起到甚麼作用?
台灣自2006年禁止體罰已超過15個年頭,但體罰、虐待等新聞還是時有所聞。教育部統計2000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有900個教師因體罰受懲戒,但只有8人丟掉頭路,對於兒童校園體罰與家庭中的暴力對待,日本又如何因應呢?
與孤兒男孩納伊姆一同對抗童婚與兒童受暴事件
在偶然接觸兒童論壇活動後,17歲的納伊姆在積極參與和計畫資助下,成為了孟加拉的兒童論壇領袖,致力在當地建立孩童不受暴力迫害的未來。
放鬆互動空間 vs. 照顧工作戰場:反思台灣遊戲場改革的親子友善目的
遊戲文化鼓勵不同親職想像的群體彼此對話,尋找共識的基礎作為遊戲場的規劃方向;而在親子參與的過程中,聆聽不同立場的媽媽公民,對遊戲場的期待、對遊戲的想像,和對照顧者的自許,進而在遊戲場議題上,彼此以更豐富的視野看待不同的照顧行為,才是培養尊重的遊戲文化的主要工程。
尊重孩子「身體自主權」還是盡管教責任,你怎麼看?
當事人媽媽表示尊重孩子有「身體自主權」,但照片遭上傳後個資外洩,這位媽媽無端遭受陌生人來電騷擾,且當晚就有社會局社工派人到家中訪談,造成極大困擾。尊重孩子V.S.管教孩子責任間的那把尺,到底該如何拿捏?
要小學生服藥來提升專注力,無異於虐待兒童
近日有傳名校不少學生均有服用治療ADHD的藥物,希望能借此提升學習表現,甚至有家長、老師和學校社工向醫生施壓處方,這或會對兒童造成莫大傷害。
要小學生服藥來提升專注力,無異於虐待兒童
近日有傳名校不少學生均有報用治療ADHD的藥物,希望能借此提升學習表現,甚至有家長、老師和學校社工向醫生施壓處方,這或會對兒童造成莫大傷害。
這份簡化版Instagram使用條款,揭示了兒童缺乏數碼權利
由英國兒童事務專員成立的專責小組日前發表報告,探討兒童在網絡上缺乏權利的問題。例如網站使用條款未有考慮兒童需要,條文艱深難明,令他們不知情下放棄私隱。
「難二代」童年坎坷 愛心教授Isabella仗義助學
不到十歲的小孩,人生本有無限的可能,但生於難民家庭的下一代,卻注定要承襲無國籍的身分,失去教育、三餐溫飽等基本權利,被社會邊緣化。長期關注難民議題的教授Isabella決定仗義助學、在元岡幼稚園舉辦playgroup,燃亮孩子的童年。
未為兒子提供適當治療 加拿大家長判刑 醫生庭外抗議
4年前因為拒絕帶兒子去看醫生,以致其兒子腦膜炎死亡的一對加拿大父母,日前分別被判入獄及在家囚禁。有支持者在庭外聲援,同時有醫生到場抗議。
2015「國際家庭日」男人不再說了算:看各國政要全家福曬溫馨
今年主題是「男人說了算?當代家庭的性別平等與兒童權利」,旨在促進家庭內部的性別平等及兒童權利,並強調通過公正的家庭法框架和多種方案干預防止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