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
國土計畫上路後,被劃為農地是否永遠不能變更?合法建築會變非法嗎?八個QA為你解答
部分土地掮客、代辦業者,用許多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話術誤導大眾,部分政治人物也隨之起舞,紛紛跳出來要求國土計畫應該再次延期上路。我們收集了最常被詢問的8個國土計畫的問題,讓你知道國土計畫的真正意義!
「March for Science」:美國數百萬知識公民走上街,台灣能學到什麼?
2017年,全球爆發「科學大遊行」,數百萬人走上街頭,表達對政府削減科研經費、忽視氣候變遷等議題的不滿。科學不僅是學者的事,更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台灣在面臨永續科研政策的驟然轉向時,也該從美國的經驗得到啟示。
【路怒狂徒的崛起-專題之後】小市民對抗大政府,從荷蘭經驗看見人本城市的革命起點
面對廣大的城市議題,小小市民究竟能掀起什麼風浪?點進來看看1970年代的荷蘭是如何透過公民行動,由下而上驅動改變、擺脫車本城市的交通政策,化身為今日全球最廣為人知的人本城市吧!
【路怒狂徒的崛起-專題之前】或許臺灣行人最大的敵人不是車,而是人?
臺灣人本交通的發展到底碰到了什麼瓶頸?或許,成為真正的「人本城市」之前,我們不只需要硬體改造,還需要更多民眾的主動參與、凝聚共識,在生活中一步步養成重視「人」的城市文化。
【圖表】318運動問卷調查:近半參與者政黨傾向改變,10年後最認同的政治人物是苗博雅
根據問卷統計,有超過一半的人在318運動時第一次參與社運,他們因此改變政黨傾向的比例較整體參與者更高。多數人認為苗博雅是318運動後最能代表自己的政治人物,至於當年也參與運動的黃國昌,有人認為不該相信他,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
談台灣國中生「公民認知」成績全球第一:台灣青少年真的比歐洲同齡人更具「公民意識」嗎?
之前台灣高中生在校慶遊行使用納粹的符號,該校的師長並不當成一回事,該年台灣被選為「最無知國家的第三名」。實際上,我們或許不太容易從生活中看出台灣學生的公民認知,但我仍試著找出「台灣青少年超越歐洲青少年」的跡象,作爲證據......
蘇聯解體後,為何俄羅斯民主轉型失敗,東歐卻如此成功?
身上充滿殺伐之氣的普亭能獲得較高的民意支持,說明俄國民眾心甘情願地臣服於彼得大帝、史達林以及類似強勢人物腳下。即便沒有沙皇,也要炮製一個出來。俄國依然是「臣民社會」而非「公民社會」,普亭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普亭是「臣民社會」的產物。
不認同我的觀點就是白癡?相較於日本,我所不樂見的台灣選戰打法
很多事是選舉不能改變的,那些事才是我們該面對的現實。就像我常問:你可以決定垃圾車什麼時候來、停在哪裡嗎?最近大家在講的桃園高鐵站跟台鐵站離很遠的問題,我們有辦法改變嗎?政府的建設、建商的規劃,我們如果反對的話要怎麼用體制內的方式去影響?如果覺得只是可以上網罵總統就是民主的話,那我們可能離民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雙重標準與它們的源流:水源治理如何「做環境」也「做人」?
「保護水源」看似普世價值,但我們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它背後隱藏的衝突與交換,並且爭議的關鍵往往不是認同與否,而是「要怎麼做」。
g0v社群的情緒政治:社會運動可以快樂嗎?如何使用娛樂氣氛引起政治行動?
g0v社群希望讓一般民眾意識到如果團結起來做某件事,權力與影響力可以變得非常龐大。因此,娛樂情緒成為關鍵的方式。大家發現自己透過娛樂的活動擁有權力,也因為有娛樂的氣氛,才能培養一個穩定且非根基於仇恨的社群意識。
救災的科技,行動的公民:疫情下公民的協作與自救
口罩地圖是公民科技運用在緊急危難時的經典案例。公民科技是一種新興的數位行動,它利用數位工具對公民賦權,將社會議題轉化為「可編碼的任務」(codable tasks),再經由公民志願者即興地展開協作來推動另類的公民行動。
【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歐美力推「氣候直接民主」反轉既得高碳利益,符合台灣價值的淨零轉型怎麼做?
隨著時代進步公正轉型開始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工會開始將轉型與氣候變遷行動結合在一起,包括加拿大、英國、丹麥等國家,都以公民參與的方式進行氣候議題對話論壇,已經宣示淨零排放目標的台灣,又該如何進行?
即將誕生的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如何從保一總隊營區打造為新都市綠肺?
大湳森林公園在先天體質上較大安森林公園更為良好,不論是生態多樣性及喬灌木生長的狀況,都擁有目前全國發展都市森林公園最好的條件。讓我們來看大湳森林公園的特色與規劃理念。
【網絡時代的社運】唐鳳:參與公共事務的核心能量機制是「從憤怒到創造」
唐鳳團隊沒有向心力也沒有離心力,每個成員各自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來決定要做那些專案。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領導技術都沒有用,沒有人能提出一個萬惡的敵人要求所有人犧牲奉獻配合,也就不會有人為了理念「赴湯蹈火」剝削他人或自我剝削。
鹽埕大小聲,聽恁講心聲:疫情蔓延時,公民參與特色的LINE@與直播怎麼做?
以社會調查結果為發想基底,透過臉書粉絲頁來進行網路直播,促進公民的數位參與,落實舊港區團隊計畫中「智慧生活與數位社區」的目標。選擇該形式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在地的網路使用率高(約六成),且陪伴照護長輩的移工們也常看直播作為獲得資訊、與社群互動娛樂的方式。
歐盟推動「能源社群」,要求會員國在再生能源發展中鼓勵公民參與
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公民參與」為建構能源聯盟與確保能源安全中的一大關鍵因素,歐盟是如何包裹式發布指令,並賦予公民主導的能源社群法律地位,更可視為鼓勵參與再生能源發展財務面與行政管理面積極的第一步。
《明日的餐桌》:不賣咖啡的倫敦咖啡節——善盡社會責任的節慶文化
在倫敦咖啡節裡,觀眾玩得愉快,企業達到廣告效益,慈善機構也募到資金,人人都獲益。在台灣,要享受一個不鼓勵消費而讓人體驗咖啡業者熱忱的活動,除非消費者有體悟,願意「使用者付費」,而主辦單位也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才有可能多贏。
台灣「參與式預算」的三個矛盾:以市政型模式的實踐與觀察為例
本文從兩個市政型「參與式預算」(PB)的案例出發。其一,是台中市在單一行政區逐步推動的PB,另一者是台北市以全市同時在各行政區內推動的PB。本文是我自己對於參與過程自我實踐的剖析,以提問大於解惑的方式,對於其中的矛盾提出說明。而起手式便從PB在計畫執行最初的民眾說帖開始。
隱私權與生存權之爭:生物辨識系統強化了公民參與,還是政府監控?
新自由主義政策將國家、市場和公民交織在一起,利用科技取得生物數據和個人資訊,從而將從前屬於某個文化社群的政治文化身份轉變為只屬於個人的、去政治化的、強調個體獨特性的經濟身份。國家的角色逐漸企業化,透過個人資訊的蒐集,提供客製化的服務與福利。
放鬆互動空間 vs. 照顧工作戰場:反思台灣遊戲場改革的親子友善目的
遊戲文化鼓勵不同親職想像的群體彼此對話,尋找共識的基礎作為遊戲場的規劃方向;而在親子參與的過程中,聆聽不同立場的媽媽公民,對遊戲場的期待、對遊戲的想像,和對照顧者的自許,進而在遊戲場議題上,彼此以更豐富的視野看待不同的照顧行為,才是培養尊重的遊戲文化的主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