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
邱永漢自傳《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導讀:是文學家也是賺錢之神,映照戰後在臺知識分子的飄蕩心境
《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是日本人尊稱為「賺錢之神」,同時亦是首位獲得直木獎的臺裔作家——邱永漢,波瀾壯闊的前半生自傳。通過他的青春經歷,揭開了臺灣獨立運動的萌芽、白色恐怖的陰影,以及臺灣人在國族認同的掙扎與抉擇。
日本民調:中國對日觀感大幅惡化,近9成都對彼此持負面印象,原因可能為網路
日中民間好感度雙雙探底。言論NPO調查顯示,高達89%日本人對中國持負面印象,中國更高達87.7%對日本持負面印象,較去年激增24.8個百分點,創釣魚台國有化以來最大增幅。網路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擴大,可能是造成中國民眾對日觀感惡化的原因之一。
班納迪克安德森《語言與權力》:為了徹底終結荷蘭殖民影響,印尼人亟需一套革命的語言
從菁英的角度來看,在印尼獨立之後使用荷語可能不是一個太差的選擇。然而,從革命、反殖民,以及凝聚新的國族意識的角度來看,選擇一套革命印尼人該擁有的語言,卻勢在必行。
丹麥語的20個關鍵詞(11)下:不喜歡分高下的丹麥人,如何讓手球「håndbold」變得高大上?
我從未見過一個像丹麥這樣懲罰自己的菁英的國度,已經成為菁英的人,背後照樣虎視眈眈,拼命cos鄉土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保平安。足球也好,手球也罷,菁英家庭的兒童必須通過各種「平民」運動來獲得與「非同類」共處的技能。
緬甸政變3週年:緬甸中產知識分子出走,落腳泰國卻成警察眼中「走動的提款機」
蘇在緬甸是教授,是教授法律的菁英中產階級。但因為參與公民不合作運動,政變後遭警方發出逮捕令,蘇越過邊境流亡到泰國。她說在邊境地區,有些流亡過來的緬甸人每個月付錢給警察,以求不被送回緬甸。
反烏托邦小說《我們》南方朔導讀:「理性之軛」的枷鎖——這種種自以為的幸福,其實是災難
二十世紀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三大經典之一問世一百週年。歐威爾眼中「焚書年代裡的文學奇品之一」。張大春稱其為「真正的小說家」。王強讚美「薩米爾欽的文字具有炸藥一樣的化學構造」。《我們》不只是一本震撼人心的科幻小說,或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反烏托邦經典,最最刺入人心的,是那赤裸的人性——關於陰謀、利用、背叛、慾望、占有。以及在私利充斥之中,那一絲絲的真情。
《三體》的宇宙社會學想像:反智、反建制、反道德,應和中國現實的犬儒病毒
《三體》中的擔憂,是一種對社會和政治完全缺乏瞭解的幼稚擔憂。這一點當然無需苛責劉慈欣,作為一個有充分時代侷限的中國作家,寫出這種虛構作品本身並不是罪過。但其中的話題,社會學和政治學想像被嚴肅討論,成為很多人構想社會的基礎,卻反而體現出我們這個社會積累的貧瘠。
改革開放的最後殉道者,這或許是李克強唯一留下的政治遺產
時評人林飛認為,李克強作為黨內倖存的最後一個派系力量代表與習近平共治十年,如李鴻章一般修修補補,也沒有撐過卸任後的一年,不能不說頗有一些捨身成仁的悲劇色彩,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路線的最後殉道者。
北京大學能夠培育出一個李克強,就會有千千萬萬個李克強
每個社會、每個國家都有階級,一個人能夠進行階級躍升,不外乎是來自略有資產、天生帶礦的原生家庭,又或者透過接受高等教育。李克強屬於後者。事實證明了,國家給李克強一個機會,李克強緊緊把握住;但這與「中國改革家」、「共產主義戰士」無關,只能確定一件事情:李克強把握住國家、時代給的機會。
【專訪】作家嚴歌苓:你可以把我逐出中國,但你無法將中國從我心中拿走
嚴歌苓一度患有抑鬱症,醫生跟她說如果服藥可能失去她的創作能力,但她說她首先是要做一個正常的人。就像她當年1989年六四事件後離開中國,首先是要能自由,能說真話。她也藉由《米拉蒂》女主角的父親離開中國之後說的話來表達心聲:「哪裡有真藝術、哪裡就是中國」,呼應已故歷史學者余英時先生曾經說的:「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
【中國的產權】9:如果中華文明沒辦法還權於民,中國的天花板就在宋朝
王安石為了要補救統治者捅出來的問題,才需要下猛藥變法。而變法之所以遭受反對,就是因為以司馬光和蘇軾為首的這群高級知識份子太了解中國的體制缺陷:人民是沒有辦法制衡官員,因此變法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導致缺乏監督的官府瘋狂擴張權力,而後趁亂大撈一筆。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如果要選一個最看好九七可以保持不變的人,我想黎智英當之無愧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他見證了香港的興衰,而且秉持良心和原則,以一生心力,盡了一個讀書人應予的義務。香港這個一度的國際經貿大都會,獨欠他一具銅像,因為全球華人世界有無數的醫生、工程師、律師、學者教授,但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陶傑
《地獄之行》:納粹政權雖已滅亡,但蘇聯這個人們心目中的威脅體現了相同的邪惡
英國歷史學家、希特勒研究權威伊恩.克蕭,20世紀史詩二部曲《地獄之行》、《激盪時代》。1914到1949年是個大混亂的時代,克蕭以民族仇恨、國家利益、階級衝突、經濟危機等四條互相交織影響的主線為經,歷史事件順序與各地區不同背景為緯,譜寫這前後達四、五十年歐陸局勢翻天覆地的變化。
離監獄只有一步之遙的臺靜農,最終選擇埋首書堆噤聲數十年
臺靜農以書法知名,反倒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五四時代已成名的未名社成員和小說家。他一直活到一九九零年,台灣人早已可回中國探親,但他去過美國旅行,卻再未踏上中國一步,他知道,歸不如不歸。
北京大學頒給伊朗總統名譽教授頭銜,沒有選舉權的中國網友其實沒什麼資格憤怒
北京大學給伊朗總統名譽教授,北大校友覺得這是對北大的侮辱。其實伊朗的政治自由度比中國高,伊朗人至少可以直接投票選總統,也可以拒不投票表示抗議,這些權利中國人都沒有。
《【牛津通識課06】閱讀》:每首詩的每一次閱讀,不管語言,都是一種翻譯行為
本書闡述閱讀的演變過程,從古代世界到數位文本,從色情書刊到焚燒書籍,從數位防火牆到哈利波特。還探討和閱讀有關的事:印刷、手稿、毛筆、甲骨文、造紙、閱讀障礙、圖書館、語言、翻譯、默讀、閱讀對大腦的影響等。
班雅明《單行道》推薦序:從單行道走到夜空並重組星座的一種閱讀可能
如何讓哲學突破學院化的瓶頸,找回對現實的切入能力?班雅明的《單行道》就是這樣一本打著先鋒旗號的嘗試。六十篇對個人和公共生活空間的隨想,長近千言,短則一句,表面是輕鬆的格言隨想,內在裡自有靈動哲思。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誰是「叛國者」?訪那些開戰後出走的俄羅斯人
《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扎,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才給予其他烏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
《深叩孔孟》:東亞交流史中,「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出現四種類型張力
中國與亞洲的崛起,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之一,孔孟思想也重新獲得世界各國知識界的重視。歐美學界都在爭取儒學的發言權,儼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新趨勢。
《百年情書》:台灣文化協會對今日台灣有什麼意義,何以百年後我們還要紀念它?
如果文協的故事對今日的我們還有意義,我想我們需要更辯證地看看這些不同的立場與思索。還有,他們如何學習民主,如何學習自由,如何探問自己是誰。百年前這群不馴服的知識分子,他們啟蒙、頓悟、覺知,復又挫敗,這不是跟今日的我們很相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