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學派
《地獄之行》:納粹政權雖已滅亡,但蘇聯這個人們心目中的威脅體現了相同的邪惡
英國歷史學家、希特勒研究權威伊恩.克蕭,20世紀史詩二部曲《地獄之行》、《激盪時代》。1914到1949年是個大混亂的時代,克蕭以民族仇恨、國家利益、階級衝突、經濟危機等四條互相交織影響的主線為經,歷史事件順序與各地區不同背景為緯,譜寫這前後達四、五十年歐陸局勢翻天覆地的變化。
哲學家的風骨:哈伯瑪斯拒絕領獎,拒絕認同獨裁政治
哈伯瑪斯的聲明,暗示他學術立場,與當地政治環境格格不入。自由、民主、包容等的普世價值並不得認同,少數特權階級坐擁權力。如果他接受獎項,從象徵意義上,則是認同獨裁政治,淪為他人國際政治的嫁衣裳。
從英雄崇拜的1930年代德國,認識「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
21世紀的現在,經濟危機、英雄崇拜、網紅、2018年台灣公投所顯現的民主亂象,不正像本文開頭提到的1930年代的2.0版嗎?那個時候,法蘭克福學派看到的,是新媒體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黑土》:我們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個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
關於納粹德國的主要刻板印象是: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國家,將自己的公民中一種人全體歸檔、壓迫、然後滅絕。但這並非納粹達成猶太大屠殺的方式,甚至也不是他們對這件事的認知方式。猶太大屠殺受難者當中絕大多數都不是德國公民。
一天中最該欣喜的時刻:德國人的「下班」時間
當殘陽落入北海或隱沒在黑森林後方時,會有陣陣如釋重負的嘆息聲穿過日耳曼大地:「終於下班了!」現今德國工會已為德國勞工爭取到每星期35小時的工作時數,人們可以比以前更早下班,仍未西下的夕陽還可以聽到人們下班時發出的嘆氣聲。
書店「麥當勞化」之後:有了「溫羅汀」成功先例,可否幫我們找回閒逛者的書香夢
從台大、師大附近小書店、牯嶺街舊書攤到火車站前重慶南路書店街,這種風塵僕僕的集體記憶,叫做「逛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