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
《島鏈有事》:「太平洋的基石」——為何駐日美軍基地超過七成都集中在沖繩?
統整台灣國防部及日本防衛省軍事動態數據,以新聞圖表呈現解放軍海空擾台的真實狀況與變化。重要專家的關鍵訪談,從國防策略、歷史、思想、民間意向到公民社會,多角度呈現台日沖之間對「台灣有事」的觀點歧異與對話可能。
我們在新聞圖像中追尋什麼真實?《上下游》創辦人馮小非談生成式AI進入新聞室的警覺與反思
在這個生成式 AI 大行其道的時代,媒體產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善用AI技術,同時兼顧新聞倫理,成為媒體人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與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鍾宜杰,針對AI生成圖像在新聞中的運用,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和經驗。
生成式AI時代下的媒體倫理與挑戰:看著新聞圖像,我們追求的是怎樣的真實?
生成式AI時代的來臨,為新聞圖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近期在「AI對新聞產業的影響」論壇中,資深攝影記者、媒體人及學者探討了AI生成圖像的倫理問題,尤其針對《上下游新聞市集》在〈中國牡蠣〉專題中使用AI生成圖像所引發的爭議。
【講座】李雪莉、楊貴智:新聞社交時代如何突破社群離散,與讀者建立真實連結?
《報導者》李雪莉做出的許多新聞敘事創新實驗,並建立與不同分眾的對話也是與讀者交往的策略之一;楊貴智則提到,《法律白話文運動》為了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長期積極地參加各種實體活動把握與讀者互動的機會。他們希望能從讀者的手機螢幕中跳脫出來,從而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親近感。
面對中國抖音、AI多方傾銷假新聞,台灣媒體如何抵抗「社群統戰」?
中國越來越多地使用人工智慧來進行宣傳,以Deepfake造假的蔡英文推銷比特幣的Facebook影片為例,當然這樣的內容十分「荒謬」,但台灣受眾會一再被灌輸此類虛假訊息。「你會在社群上看到越來越多AI內容,開始可能是娛樂和軟性的新聞,漸漸你會習慣於這種AI圖像和影片,感覺這也蠻自然的。然後他們就會向你傳播更政治性的內容。」
Podcast不只聊生活娛樂也能談深度議題,如何透過聲音敘事布局留住聽眾?
每到一個新的採訪現場之前,《The Real Story》製作人詹婉如都會在心中預想:這裡會有什麼聲音?她說,自己比較不像文字記者,會思考該做什麼訪談?從什麼角度切入?「對於聲音敘事的記者來說,我要開始去思考如何用各種不同的聲音串起這個故事。」
你知道「Fixer」是什麼嗎?彭昱融談如何協助外媒記者完成台灣總統大選採訪?
彭昱融說,Fixer的角色很多元,它要不斷地解決問題(Fix),同時也像是一個記者(Reporter)。不過,根據他的經驗,Fixer有時也像是保母。
牛津大學調查台灣媒體信任度全球倒數,素質低落的媒體亂象有無解方?
路透的調查中,全體受訪者僅有28%的人對台灣媒體是滿意的,但是在調查中的各家媒體卻大部分都有35%至45%的信任度,說明台灣人觀看媒體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政治立場,新聞品質是次要。因此,各家媒體難以發揮新聞第四權的功能,迎合觀眾群即可。
錫蘭批「白飯之亂」:台灣媒體亂象不只源於「自律不足」或「識讀能力差」而已
英國的《BBC》跟美國的《CNN》能夠佔據世界新聞媒體的主導地位,公視或其他台灣高品質媒體卻無法佔據相同地位的原因,不單純只是兩國政經實力強盛的緣故,也涉及英文的主導地位。然而,即使是那些想要學習華語或其它本土語言的人們,通常也不會將公視或其他台灣優質媒體,當成重要教材或主要學習管道......
《島國毒癮紀事》:大學生批貨、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台灣毒品蔓延的現象?
《少年報導者》上線,鎖定10-15歲兒少談議題、要與「抖音」博眼球
台灣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近期推出給10到15歲孩子的兒少媒體《少年報導者》,在媒體業待了超過20年,總監楊惠君發現新聞業現今不是和同業競爭,而是得和抖音「搶眼球」。因此,《少年報導者》透過圖文、聲音與遊戲等多元形式,和10到15歲的孩子述說國內外重要社會議題。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誰是「叛國者」?訪那些開戰後出走的俄羅斯人
《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扎,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才給予其他烏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為何掉入「為普亭埋單」的兩難?俄烏戰爭給德國的慘痛一課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
從「亞細亞孤兒」到國際角力前線,叫好不叫座的「國際新聞」在台灣掀起內容產製熱潮
面對國際新聞資訊的產製狂潮、難以辨識消息來源品質、內容敍述真實性、轉譯的過程與是否遭到再詮釋等等問題,似乎最終還是該回到重新建立新聞產製的編輯台倫理、提升讀者媒體識讀的體質、以及補強社群網站的監管規範。劉致昕説,就像要幫身體打造完善的「免疫系統」——「所以不可能有補完的一天」。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教育部祭殺手鐧,欲斷私校與掮客「要外生也要錢」利益鏈
私立科技大學與掮客、仲介聯手招生剝削外籍生的故事,像燒不盡的野火,接連發生。究竟是誰在複雜的國際招生鏈得利?教育部要如何阻斷這條利益鏈?
《真相製造》:祖克柏捨不得斬斷的使用者互動,就是這群商人們分食的金礦來源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
《成為一個新人》:台灣自殺率變化關鍵——城鄉差距、失業率、燒炭及媒體效應
不論在這個職位上或長或短,每一個自關員內心深處,第一個離開的個案,都有著最巨大的象徵意義,在那一刻真實感到死亡與存活是多麼不可捉摸。
《煙囪之島》:一種汙染各自表述——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生計全都依附在台塑六輕上,造成了麥寮特殊的社會景象。「六輕汙染」在當地是一個微妙的議題,明明大家住在同樣的地方,喝同樣的水,呼吸同樣的空氣,說法卻像是政治傾向各自表述,各種說法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