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
地緣政治與全球南方崛起,金融制裁、保護主義和資本分流將世界撕裂更加碎片化
一些我們看不見、卻已醞釀變化的力量,確實正在集結成形,所謂的減少對美元體系、西方資本、全球機構和支付系統的依賴,已經是現在這個去全球化世界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實。大家會說,中國的快速崛起是主要原因,但其實許多新興勢力,包括印度、印尼以及一部分的南方國家也在設法脫離。
AI共產主義來襲:台美不得不防的中國新戰術,無法突破封鎖就彎道掠奪
近幾年,中國重新拾起毛澤東的第三世界理論,企圖透過聯合國推動「AI共產主義」,突破科技封鎖。在科技追不上?很簡單,把AI使用定義為人權,只要美國不讓中國用美國最先進的AI就是違反中國的人權。
中非合作論壇:中國如何通過「不說教」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外交在過去20年取得了豐碩成果,已躍升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不斷強調自己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向非洲領導人表明 ,「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我們都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受害者」避免了美國追蹤援助、附帶條件和說教的沉悶氣氛。
美國在日歐中俄施壓下改變「對以策略」,執意進攻拉法成以色列最大敗筆
面對以色列的堅決戰意、民主陣營盟友紛紛加大對以色列的譴責力道,乃至中、俄兩國協同南方國家明裡暗裡的挑戰,第2728號決議的通過暗示著美方「挺以立場」雖不變,但其「對以策略」似已開始有所調整。不過,只要加薩地區的戰火持續,來自這「三頭馬車」的壓力將繼續拉扯美國的外交決策。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倒數7個月,時間並不在美國這邊。
從「香蕉共和國」看馬克思依賴理論:拉美蕉民有可能擺脫殖民帝國、貿易商創造的剝削體系嗎?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前,時任總統的阿本斯宣布將聯合果品公司在當地的土地,收歸國有並分配給農民。聯合果品公司對此舉不滿,因此發動行銷與國會遊說,指責阿本斯政府是蘇聯同盟,引起當時美國冷戰情勢下的緊張神經,最後美國策動當地的右翼勢力,藉由革命的方式推翻政府,阿本斯流亡海外......
以巴衝突:王毅首度批評以色列,中國立場背後的歷史沿革與政治考量是什麼
位於北京的安邦智庫將國際爭端分為「明線」和「暗線」兩條戰線——「明線」包括烏克蘭戰爭和以巴衝突,「暗線」則是美國及盟友對中國的遏制。如果「明線」牽扯了美國更多的精力和資源,那麼對於「暗線」對手中國的壓力可能會減少。這將有利於中美改善關係,也有利於中國騰出更多精力應對國內發展問題和經濟金融風險。
【書評】《For Better or For Worse》:越南男女運用不平等的全球化,打造一段「相對平等」的跨國婚姻
通過傾聽女性主體的聲音——她們對婚姻的思考,對家庭的思考,對父權的思考,對自我的思考;以及傾聽男性主體的聲音——對傳統男女價值觀的反思,對婚姻的反思,對自我的反思,對男性氣質的妥協,我們看到了跨國婚姻也可以成為一種「折衷的平等」——與父權妥協,與社會結構妥協,但又不妨礙實現自我的策略。
如果「領袖外交」是奧運比賽項目,那北京已擊敗華府奪得金牌
《霧谷晶策》分析,從亞洲、非洲和東歐三個地區的訪中、訪美數字來看,這些地區的國家在外交上重視中國多於美國。當然,這並非是說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利益可取,而是比起美國,從中國方面能獲取的更多。
《謬誤與真相》:第三世界因為「人口過剩」而導致貧困,真是這樣嗎?
作者索威爾以生動的方式,透過講述日常案例,與讀者共同辨識經濟的真相與荒謬,在不需要先具備任何經濟學的知識下,也能輕鬆理解。是一本專為那些希望理解經濟問題,卻又不希望陷入經濟學的術語、圖表或政治辭藻的讀者「量身定做」的經濟學通俗讀物。
全球衛生治理新時代,第74屆WHA有哪些正在運作的政治角力?
第74屆世界衛生大會已於5月24日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召開,相關的討論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本文將以變革中的全球衛生治理與全球衛生政治的角度切入,介紹今年世界衛生大會中,正在運作與爭議的政治角力。
葉門人道危機與盧安達大屠殺(下):吃力不討好的世界警察,美國要不要繼續扛?
但是我們來看一個不介入的例子,那就是盧安達大屠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開始考慮到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又研判情勢應該不會全面失控,因此沒有積極介入。
葉門人道危機與盧安達大屠殺(上):西方不介入第三世界內戰,是好是壞?
在這個媒體主宰議題的時代,沒有報導的戰爭就不存在,沒有人關注的人道危機就不重要。未來葉門的情況,大概就會是如此,大混戰並不會馬上停止,甚至還會變本加厲。人道危機依然持續,只是會漸漸淡出主流媒體,彷彿一切都沒有存在過。
微貸/危殆的女人:立意良善的鄉村銀行,為何反而剝削了貧窮女性?
微型金融的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沒有工具可以脫貧。只要有了資本,這些窮人就可以發揮他們的「企業才能」,進而脫貧。然而,這種對窮人的「企業家」想像,無非只是將西方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想主體,套用到多元多樣的文化與社群身上。
中共出兵韓戰70周年(三):「抗美援朝」讓百姓水深火熱,卻鞏固了共產黨紅色江山
如果從事後大飢荒的影響來看,這場戰爭給中國人帶來的死亡數目可能還超過了對日抗戰。不過站在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韓戰不只確保了中共政權的延續,還提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
《無主之子》:聚焦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反映台灣與第三世界的連帶關係
《無主之子》是一部描述移工與底層二代青年的影片,看似通俗電視劇的一部影片,呈現出移工的典型性「事件」,關於「事件」,在當代影視或劇場美學中,都值得一再探討。
《上帝一直在搬家》導讀:「全球南方」將會是下一個基督王國?
詹金斯的《上帝一直在搬家》告訴我們,這波的基督宗教確實呈現新的面貌。正當歐洲的基督宗教在歷經現代化與世俗化的洗禮而失去方向後,新的基督宗教似乎反其道而行,以回歸「正統」基督宗教為主,並且力求經驗「真正」基督宗教的本質。
《上帝一直在搬家》:走出殖民、與窮人為伍,拉美解放神學如何發展?
解放神學以不同的形式鼓勵信徒投身政治鬥爭,清楚表明教會不再是站在壓迫者一邊。這個運動在一些高壓社會帶來了實質的政治後果,而天主教的激進派甚至始終與馬克思主義團體保持活潑對話。
《世界現代史(下)》:經濟落後的「第三世界」,在國際政治上發揮重大作用
亞、非、拉丁美洲國家聯結一起,形成所謂「七十七國集團」,它們差不多佔了全世界人口的80%,自然在國際組織與國際會議中有很大的力量,此因國家與國家之間儘管有量的差別,也有質的分野,但國際社會的基本原則是主權平等,它們所握有的數量上的優勢處於無可匹敵的狀態。
談羅懿君作品中的原料意義:機械複製時代之前的藝術
羅懿君從其高雄獎的作品〈香蕉共和國歷史〉、〈籃子超市罷工事件〉及〈香港雨傘革命〉開始,創作出以香蕉皮材質作為創作素材,扭轉廉價資本主義所構造的「媒介(廉價、鬆散可組合)」到「形式(藝術的、有機組成的)」的作品之公式。
《樞紐》:作為體系的中國,仿若世界海陸秩序的全息縮影
中國作為「雙循環」結構中的結點,在物質意義上已經完全成為這種過渡地帶。這意味著一種巨大的戰略機會,中國必須能夠清晰地理解此一戰略機會,在精神層面上把握住自己對於世界秩序的構成性意義,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建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