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模糊
川普點名台灣格陵蘭巴拿馬,美學者:劍指中國,《華爾街日報》:反映舊日強權主義眷戀
川普意圖控制格陵蘭、巴拿馬運河等地,學者認為與抗衡中國有關,也反映其強權主義思維。川普主張台灣增加國防預算,並以經濟脅迫、單邊武力等手段,引發國際關注和歷史學家的擔憂。專家建議以謹慎外交、經濟投資和軍事嚇阻取代過度軍事支出。
余茂春談川普第2任期:美台關係將成全球抗中重要一環,美國對台只有「戰略清晰」
余茂春說,川普2.0對中共的反擊將是全方面、全球性的,一些盟國想「腳踏兩條船」,他們希望美國好,但也希望在中國發展,想在美中衝突中試圖占兩邊便宜,「這樣的情況,美國其實不太願意看到。」
「川普2.0」美國亞太聯盟崩潰?分析:維持駐軍但重新談判
川普回歸總統大位,亞洲盟友憂心忡忡。專家預測,地緣政治現實將迫使川普維持亞太駐軍,但可能與盟國重新談判軍費分攤。盟國擔憂川普重商性格,恐犧牲盟友利益與中朝俄等國達成協議。雖部分人士期待川普對中更強硬,但也憂慮其經濟政策及對台立場的不確定性。
蕭茲、馬克宏自顧不暇,馮德萊恩將接棒梅克爾成為「歐洲女王」?
歐洲當前呈現紛亂、多分歧局面,卻沒有如梅克爾般能鞏固大局的國家元首,至於歐洲兩大國德國與法國,也因為國內政治問題,讓蕭茲與馬克宏蠟燭兩頭燒。面臨川普即將回歸,歐盟需要一個清晰且強烈的立場,以便在川普拒絕干涉戰爭議題,能順利銜接援烏重任。為了往這方向邁進,馮德萊恩將會集中權力,更為強勢。
蓬佩奧顧問余茂春:「戰略模糊」徒增衝突風險,若中國侵台,美國會介入
余茂春認為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政策徒增衝突風險。他指出,中國高層認知美國若中國侵台,必將介入。美國民意也支持此觀點,呼籲美國應明確承認台灣主權地位,以嚇阻中國。
前美國安顧問歐布萊恩談川普2.0:預期台灣將大規模軍購,平衡美方貿易赤字
前美國國安顧問歐布萊恩表示,川普總統一直在關注台灣人,理解台灣所承受的壓力,了解台灣在安全層面面臨的挑戰,但他也說,當他看著台灣時,「看到的是有錢人」。
川普重返白宮,學者:對台戰略清晰或模糊難預判,台灣面臨提高國防預算壓力
川普重新入主白宮,其對台戰略難以預測。學者認為,川普上任後可能會要求台灣提高國防預算,並承擔更多防衛責任。台灣必須審慎評估川普的強勢,並做好應對準備。
2024美國大選:北京有偏好的候選人嗎?下任總統將如何影響美中貿易戰和台海局勢?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倒數,兩黨候選人支持率緊咬。專家分析,無論誰當選,台海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都不高,但台灣將要面對的難題,是如何讓新的美國政府看見台灣的價值,重視台海和平穩定。賀錦麗將延續拜登的政策,對中國政府而言更可預測,川普就很難預測,北京需要準備幾種配套方案,利用上台初期的幾個月儘快試探新政府的貿易、能源戰略等路綫,再調整政策。
對中政策比一比:賀錦麗偏務實、川普重交易,都未承諾協防台灣,兩人全球願景迥異
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偏向務實主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則傾向交易主義。賀錦麗大致延續拜登路線,重務實,但對協防台灣尚無承諾。川普的兩岸政策傾向交易,曾揚言對中國商品課徵至少60%的關稅。
川普或賀錦麗當選,對台政策怎麼變?在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外,第三路線的可能性
美國對台政策主要受到美國如何評估以下四個層面的影響:中國對台灣的野心與能力、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台灣對中國的態度、台灣政治經濟的評價。如果美國評估中國更強大且具威脅性,外交政策上不願意共同維護世界秩序與和平的責任,而台灣持續維護政治民主與自由,且在國家地位上沒有更多改變現狀的意圖,美國會更傾向增進與台灣的關係。
拜登提協防台灣,葛來儀:賀錦麗可能回歸戰略模糊,川普較難預測
專家葛來儀分析,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可能效仿拜登,對台增加軍售及強化政治、經濟及安全關係,但可能不會同意拜登的出兵保台立場。無論誰當選,美中關係仍將緊張,但賀錦麗可能更重視與盟友合作,而川普可能更難以預測且不穩定。
川普副手范斯外交首重美國利益,主張盡可能讓中國難攻,曾撰文:台灣也需要愛國者飛彈
范斯在政壇的崛起也頗具戲劇性。2016年,川普第一次競選總統,范斯曾公開表達反對立場,並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川普不適合擔任我們政府最高職位」,並發送簡訊警告他的法學院室友,川普可能會是「美國的希特勒」。不過,范斯的立場後來180度大轉彎。2022年,范斯代表共和黨競爭激烈的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時表示「批評川普是錯誤的」。他後來當選俄州參議員。
英國新國會7/17開議,施凱爾擬提逾35法案首重經濟;對中政策大方向不變,細節值得玩味
台灣是否因此能樂觀期待透過美國影響英方決策?考量國際情勢日益複雜且變幻迅速,無論美國在11月總統大選後,是由工黨一向親近的民主黨接續執政、或是工黨仍努力鞏固對方好感度的共和黨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再度入主白宮,台灣或許都不宜「想當然耳」地簡化看待。
美國大選首場辯論在即,拜登川普對俄烏等立場南轅北轍,華郵拋21大哉問釐清是否協防台灣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在即,《華盛頓郵報》廣邀21名專欄作家提出可能左右未來4年的政策問題,包括是否於中國犯台時出兵介入。21題中,逾半數涉及內政議題。兩人對美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提出截然不同的願景,川普矢言推動「美國優先」;然而,當拜登上任後則積極修復與盟國的關係。
拜登川普首場辯論,預期在移民與國際政局上交鋒;護台立場為何?《日經亞洲》分析一次看
美國總統拜登與前總統川普將於本月27日展開2024年總統大選首場辯論,預料他們將在年齡、經濟和移民政策、國際政局上交鋒。此外,美國最高法院也將就川普上訴擔任總統期間全面享有豁免權的主張做出裁決,司法判決與辯論交鋒都將牽動支持者情緒,影響中間選民動向。
分析:中共軍事存在常態化對台「溫水煮青蛙」;戰略模糊政策危險,包士可投書籲美協助捍衛台灣
包士可撰文指出,從拜登40年外交政策失誤的紀錄看來,中國有理由相信,到了對台採取行動的緊要關頭時,拜登將會讓步。包士可說,眾所周知,拜登深怕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這份恐懼引發智力和道德的癱瘓,時至今日仍阻礙他的政府向烏克蘭提供足以擊潰俄羅斯所需的資源。
《臺灣路上》:自2016年起,全球民主國家總算明白臺灣不想被中共統治的心情
和一般政治人物傳記不同,本書從歐洲、國際的視角出發,著眼的是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與影響,而這正是目前深受假訊息攻擊的臺灣讀者極為需要的。亦即,臺灣問題在國際局勢下的處境,以及蔡英文的「非典型」是如何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以及我們未來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美前國防官員:白宮對台「戰略清晰」有助止戰,拜登需明確表態
包士可認為,只要美國保留「不介入」的可能性,台灣、區域及世界的危險就不斷增加。因此,他強調,拜登需要對此再次明確表態,內容需為根據《台灣關係法》、國際集體自衛原則進行徹底審核的官方政府聲明,表明中國對台灣的無端攻擊或封鎖將使美國在外交上全面承認台灣,也就是說,「戰爭意味著獨立」。
美國明確告知中國勿在520前後挑釁,亞太助卿:維持對台政策框架,建構台灣威懾能力
美國亞太助卿康達同意議員「中國改變現狀」評論,表示賴清德在選後的發言「是非常負責任的」,明確表達美台對台海和平穩定的共同承諾。美國及台灣政府致力維持現狀,而中國正採取破壞長期和平穩定作為,美國才有所回應。
伊朗空襲以色列失敗,國防專家:影響中國重新思考侵台計畫
韓儒伯表示,台灣的國防戰力正朝著正確方向進展,包括投資美製「愛國者三型」(PAC-3)飛彈防禦系統及本身的飛彈計畫,而且很快就會擁有區域內規模最大的F-16戰鬥機隊。不過,台灣能否如以色列那樣仰賴盟邦協助,將是台灣海峽衝突的一大影響因素。韓儒伯說道:「約旦、英國、美國、以色列聯手抵禦伊朗的攻擊。在北亞地區,我們做到這件事的準備有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