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小眾
香港性教育教材惹爭議,那到底應該如何跟中學生談「性」?
香港教育局發布了一份中三級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支援教材,其中有關「青少年與親密關係」的部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少聲音質疑教育局的性教育教材裡面的價值觀過時落後、未能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遭到教育局發文反駁。
不只司法覆核——5個足以影響香港性/別小眾未來的司法平權動向
香港多宗涉及同性配偶及跨性別權利的司法覆核案都傳來喜訊,然而,法庭上的勝訴不等於平權真正落實,一方面律政司仍就多案堅持上訴,另一方面即使終院已有裁決,政府部門仍需時制訂完整方案,處理現行政策的不公。
民調解碼:六成港人支持同婚背後,我們可能忽略了哪些細節?
如果公眾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再是改變反對者,那我們喊話的對象會是甚麼人呢?細看民調數字會發現,不論是反歧視法還是同性婚姻,都有超過20%的市民對議題表示中立,而且相較2017年,有約5%的增長。我大膽估計,「中間派」就是平權工作者未來主要的遊說對象。
《我並不須好性》創作班底首度剖析作品,無性戀者阿康:從第二角度認識自己
正如歌名《我並不須好性》中,「好性」與「好勝」有語帶雙關的意味。在感情世界中,無性戀者的「不好性」,似乎會成為他們與伴侶的衝突位:在親密關係中要「好勝」地保存自我,還是「不好勝」地互相磨合?
《我並不須好性》一曲引發四人對無性戀者、男同志與性關係探索與反思
「我無意代表整個無性戀社群,亦害怕代表它,因為我堅信經歷是很個人的,而我不想一錘定音地向觀眾輸出甚麼是『無性戀』。我只希望這個作品、我的故事,能夠成為主流看見無性戀的序章,哪怕只是引起他們對認識議題的少少興趣。」康輕輕地道出自己對《我並不須好性》的期望。
香港18區巡迴展出四組酷兒故事,約二百間食店卻不足一成願借場地
作為「生意人」,為何要「蝕本」辦相展,更捨易取難辦18區巡迴展?Kurt坦言,她一直知道香港的性/別小眾組織資源有限,而Next Chapter的主要收入來源正正來自社群:「如果連我哋都唔做一啲嘢,咁就更少人做。」
【港片小酌】《藍宇》:拼棄所有虛假的外在,看見幽閉而真實的藍
《藍宇》以倒敘方式,述說了這對同志愛侶10多年間的分分合合,而這複雜的牌局始於一場性交易。擁有一間上市公司的陳捍東(胡軍 飾),不但縱橫商場,私底下更是位情場老手,偶然遇上了急須幫補生計的18歲窮學生藍宇(劉燁 飾),順手便用金錢交換了他的初夜。當年(2001)金馬影展把最佳男主角頒給了劉燁不無道理,因為相比起陳捍東,藍宇這個角色的複雜程度可高多了⋯⋯
專訪「性博士」吳敏倫教授(下):改善性健康,由性教育做起
綜合這個訪問,吳教授先後十多次提及「由性教育做起」,才可令社會擺脫對「性」的忌諱,改善社會對「性」的風氣,但過程絕對不容易。
沒有全面的性教育,後果不只是青少年缺乏性知識
只講及生理層面、而禁慾式性教育或是「恐嚇式」性教育是否能成功讓青少年「不做不看不好奇」呢?在這個資訊滿溢的互聯網世界,肯定是不可能的。
沒有全面的性教育,後果不只是青少年缺乏性知識
只講及生理層面、而禁慾式性教育或是「恐嚇式」性教育是否能成功讓青少年「不做不看不好奇」呢?在這個資訊滿溢的互聯網世界,肯定是不可能的。
從變性人患抑鬱症說起:是什麼令60%跨性別者想過自殺?
梁詠恩被男身女心折磨40多年,人到中年才決定變性。她是抑鬱症過來人,感嘆跨性別者在生活、人際交往、看醫生、手術過程中處處碰壁,他/她們活下去的勇氣比一般人要強大。
民間團體成功申辦Gay Games:不分性向,快樂比賽就好!
香港擊敗美國及墨西哥,奪得2022年Gay Games的主辦權,惟政府沒有任何資助及支持,到底民間LGBTQ人士如何土法煉鋼,為香港爭取到殊榮?
泛性戀者Boyi:我不能被硬塞進「女性」的瓶子,而我愛上的人不分性別
今年24歲的Boyi,是No Label兼泛性戀者。她生是女兒身,卻不被男或女的性別定義,以往曾愛上過女人、TB、男同志、跨性別者,是一個只看靈魂、不看性別的唯心戀人。
《我城我性:香港性/別日常》書摘:田力人波女——男人婆的性別告白
男人婆的性別故事,有荒誕的廁所鬧劇、轟烈的家庭抗爭、沒完沒了的自我辯護,也有為了忠於自己而付出的沉重代價。如果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男女也不是絕對有別,也許大家都會生活得比較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