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深夜學堂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是由兩位校園心理師,在看到許多迷惘、困惑的心靈後,希望讓大家能夠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你並不孤單,使這裡成為一個能夠彼此陪伴的地方。
常見的自殺十大迷思:不傷害,也是一種溫柔的對待
許多人認為,會自殺的人一定都是有精神或心理疾病,但事實並非如此。往往「自殺」這個念頭就是在轉瞬之間到來,而被這個念頭困擾很久的人,也可能因為長期生活失序、負向思考,最後走上了不歸路。
儘管有用,但家長反對孩子服用精神科藥物該怎麼辦?
本文作者簡嘉貞心理師觀察到,小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親人或是朋友,會抗拒讓患者服藥,擔心服藥的副作用與藥物成癮問題。但心理師要提醒大家,當醫生決定要開藥時,通常都是認為有其緊急與迫切性,是幫助個案渡過急性期,若自行斷藥,可能會讓原先的症狀更加嚴重。
當憂鬱來臨時出現八大症狀,自己與身邊的人有哪些應對之道?
當陷入憂鬱情緒時,其實還是有可以應對的方法的,本文羅列了憂鬱症的八大症狀與相應的行動,儘量減低憂鬱情緒帶來的負面效應。
當個BTS「ARMY」有什麼不好?每個人都需要人生典範與楷模
每個人在生命中總需要典範與楷模,作為引領自己前進的明燈,而偶像對於粉絲而言也是一樣的存在。理性追星甚至還有4個你意想不到的好處呢。
「不自殺不自傷契約書」有用嗎?面對自殺、自傷傾向者的四項原則
前些日子,台大因為一紙不自殺不自傷契約書,再度躍上新聞版面。我們想討論的是,在一個已經把生死看得很淡的人的眼中,契約還有任何效力嗎?除了契約,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接住身邊的想自殺者。
逃避雖可恥但還是不想做:你也有「習慣性拖延」的症頭嗎?
「再躺一下吧」、「我等一下再去處理」、「這次一定要完成」。這是許多受拖延所苦的人的獨白,正在拖延的人並非懶惰,他們深知拖延的後果,也時刻受自我譴責的折磨。但就是沒辦法直面問題,因為拖延的本質是並非懶惰,而是逃避痛苦。
你心中也有一隻哥吉拉嗎?練習脫鉤與不做評價,拉開我們與「自我批評」的距離
「自我批評」一開始出現,其實是想要保護當事人,所以它會裝得很兇,並用很嚴厲的方式對自己。可是後來卻越來越沒用,甚至造成當事人更大的傷害,但它也不知道怎麼改變。
「因為我必須趕快好起來」:傷害自己竟是為了「調節情緒」?
自傷,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一直是常見但禁忌的話題。很多人不懂為什麼有人會以自我傷害來面對痛苦,但對曾自傷的人而言,那卻是「最快」回到正常生活的方式。
用「自殺防治守門人」的概念,幫助身邊擱淺的人
對許多有自殺意圖的人來說,死亡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離開那種難以負荷的感受。而作為聆聽及陪伴者,最重要的不是趕快幫對方解決問題,而是要讓對方的感受能被正視且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