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oo紀實影音
Giloo選片的準則,是片子值得你的時間。值得一看的原因,也許是議題的爭議性與複雜度、也許是重新認識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事物、也許是被邊緣化的個體與群體、也許是紀實影像的美學與倫理困境。不需要考慮戲院時間、不需要考慮觀影姿勢。不同於戲院大廳,在自家的螢幕上串流觀看,是在建築與佈置自身與世界相互溝通的空間。世界各地的導演們與製作團隊去到了遙遠的地方,挖掘了深刻的心靈,這些片子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努力結果。每週給自己一部片的時間,Giloo相信紀實影像會改變各位。
岩井俊二《青春電幻物語》映後座談全記錄:霸凌仍未被解決,有太多的不堪入目無法想像
Giloo紀實影音於8月21日(六)下午舉辦了《青春電幻物語》直播特映會,邀請到演員連俞涵與岩井俊二導演跨國連線對談,並由知名影評人膝關節主持,以下為這次映後座談的逐字稿。
【司法院線上影展】《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作為死刑犯的父母,想必是一樣的哀痛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讓我們有機會可以更貼近死刑犯、更貼近死刑,有助於我們去更進一步去思考,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這個擺在眼前是生命,而藏在背後的也是生命的議題。
【司法院線上影展】《海象海象不要哭》:如何權衡「動物生存權利」?海象始終哭笑不得
《海象海象不要哭》將菲爾對海象及園內海洋動物的使命用「親子聯繫」鞏固。但與其強調動物與人類之間具有情感交流而無法棄之不顧,我們是否只是缺乏勇氣去承認,人跟動物彼此都是地球上的物種之一,不能支配也不需同情,而是尊重。
【司法院線上影展】《幸福備忘錄》:同性與異性婚姻有同樣的法律效力,這樣就能幸福了嗎?
在同性婚姻還未合法的年代中,似乎愛情故事有多甜蜜,背後的傷痕就有多深,幸福好似是失根而流離的。
【司法院線上影展】《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我是香港人,請珍惜你的選票,我們只示範一次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等紀錄片不僅僅是新聞紀實,同時是香港人向台灣人發出警訊,當心極權主義侵擾自由民主的血淚證明。
【司法院線上影展】《島國殺人紀事2》:「盧正案」槍決後,程序正義的叩問始終在心中敲盪
盧正案的證據中,始終無法迴避的是關於被告自白的解讀。對於盧正案中自白取得、自白與事實是否相符這類議題已談得很多,但過往到現在我一直在意的是:我們是否仍停留在原地而沒有向前進?
【司法院線上影展】《島國殺人紀事1》:若棄守無罪推定原則,司法公平性將蕩然無存
走出高院時候,他們好像才真的取得無罪之身,那天的陽光是自由的。記得宣判當天,高院法庭擠得水洩不通,站在門外聽到「無罪」二字,至今仍在耳邊轟隆轟隆的響著。
【司法院線上影展】《美國黑史:尤瑟夫霍金斯謀殺案》:紐約誤殺事件帶來「黑潮」的啟蒙
《美國黑史:尤瑟夫霍金斯謀殺案》更大的價值在於,讓當年沉默不做聲的悲傷母親,得以說出自己的聲音:「真希望那時候有多點時間來悼念兒子,我實在沒空好好去想他」。
【司法院線上影展】《最後的自由時光》: 撕去死刑犯「怪獸」標籤,傳達種族歧視的抗議
《最後的自由時光》以Manny兄長Bill Babbitt訪談的過程為軸心,描繪Manny 從出生到遭執行死刑的日子。透過拍攝真人訪談過程,再以動畫方式展現,除了讓Bill的回憶以畫面、象徵方式呈現外,也透過除去Bill的膚色,以強烈方式傳達對於Manny案中種族歧視的抗議。
【司法院線上影展】《眼不見為淨》:我們都住在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隔壁,只是你不知道
如果要你閉上眼睛想像一間醫院,只有犯下刑事罪行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才能入住,在你的想像中,那會是怎樣的一間醫院,住著怎樣的一群人,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而你又會懷著怎樣的心情走進去呢?
【司法院線上影展】《地厚天高》:香港本土派領袖梁天琦,卸下政治鬥爭的平凡樣貌
或許梁天琦在反送中運動時透過臉書寫下的一封信提到:「再者,當本應解決社會問題的人選擇漠視社會問題,反而熱衷於將香港的命運放上賭桌作政治豪賭,我們需要的,不是以自己寶貴的生命與之對賭,而是在患難中的忍耐、老練和盼望。」,正可以成為這部紀錄片的後記。
【司法院線上影展】《沒有刑責的罪犯》:思覺失調症患者和受害者,如何與創傷和解?
加拿大導演約翰卡斯納的創作就持續深耕犯罪正義的議題。2013年在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亮相的《沒有刑責的罪犯》與三年後的續篇《NCR:Wedding Secrets》,就是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與受害者走出創傷的雙生作品。
【司法院線上影展】《RBG:不恐龍大法官》:「與時俱進」但「伺機而動」的性平標竿
高齡84歲卻保有前衛思想,內斂且瘦弱的身軀,迎戰過無數性平訴訟等各種看似矛盾實能共存的組合,使得露絲・拜德・金斯伯格受到美國年輕網友追捧,並被冠上「聲名狼藉的RBG」稱號。
《第六十九信》:面對白色恐怖所造成的空白,能以什麼方式填補它?
台灣這塊土地有著複雜的歷史。1949年,國民政府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台灣進入戒嚴時代,也進入人心惶惶的白色恐怖時代。當時凡是涉及親共、對政府有異議的嫌疑者,都有可能未經審察或在輕率的審判下,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那是一段噤聲的時代,面對白色恐怖時代所造成的空白,能以什麼方式填補它?
《殺人一舉》、《沉默一瞬》:記憶中噤聲的930事件
轉型之後,記憶如何正義?以虛實交錯手法重現印尼「930事件」的兩部紀錄片《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便深入屠殺的暴行之中,嘗試梳理歷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誰是北韓特工?從一張照片談起
當代臺灣民眾其實並不陌生光州事件,主因還是觀眾藉由觀賞相關的影視作品,諸如《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1987年: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然而,這些作品,多少為了視聽效果而進行改編,但近期的紀錄片《光州事件之謎:誰是金君?》 ,更真實地處理了光州事件。它試圖從保存下來的影像文件,和許多當事人的記憶,逐一爬梳,填補事件的全貌。
《借問阿嬤》:歐洲屁孩的轉型正義之路
「轉型正義」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成為台灣媒體中常見的詞彙,然而放眼世界,轉型正義並非台灣獨有的課題,全球各地都不斷地在進行國家內甚至區域內的轉型正義工作。由匈牙利籍年僅29歲的導演Bálint RÉVÉSZ的紀錄片《借問阿嬤》,就是由從轉型正義為方向出發,向自己的奶奶請教二戰回憶,並嘗試讓長輩們彼此對話的紀錄片。
張亦絢談《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一個值得文學愛好者思考的文學史命題
馬奎斯是一個非常地理性的作者,這給了世界各處有心保衛本土、駐守地方的創作者,相當大的鼓舞與啟發,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台灣。
探索嶄新時代意識的熱望:白先勇、王文興,與《現代文學》
這兩位從《現代文學》開始奠定文學地位的作家,他們將自己的人生與文學都活成傳奇:白先勇始於自己的創作,將他對人的關懷散佈至整個世界;王文興用他的一筆一畫,向人的心靈挖掘出一個深邃廣闊的世界。
走過反共時代、超現實主義與現代詩論戰:影響文壇65年的《創世紀》詩刊
1954年創立的《創世紀》詩刊,如今仍是台灣重要刊物,也是許多年輕詩人的發表空間。由《創世紀》詩刊串起多歧的詩歌討論,也是台灣戰後詩歌重要的參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