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導讀:新、舊「領土型民族帝國」崩解,近代世界最後一場「帝國戰爭」
本書更試圖跳脫「歐戰為主、太平洋戰場為輔」的西方傳統敘事,代之以廣納亞洲與歐美非的全球史視野,同時揚棄「善良民主國家對抗邪惡法西斯極權」的簡單二分法框架,看見這場史上最慘烈戰爭背後的複雜與細緻。
《揭開穆斯林世界》緒論:把多樣化的十五億人口歸類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顯然是幼稚的
如今多數人都認為,全球有一個統一的穆斯林共同體,共享單一的價值觀與宗教文化。但是,秉持伊斯蘭亞洲主義的土耳其裔學者艾丁提出了一個極為挑釁的說法:他認為,所謂全世界15億穆斯林構成的一個單一的宗教政治實體,是一種誤解。這種觀念如何產生,以及為何它如此普遍?本書追溯了這樣一個錯誤觀念的思想根源,並解釋為何這個概念對非穆斯林和穆斯林都深具吸引力。
《新視界》推薦文:從視覺藝術出發,探討歐洲主場景碰撞中國文化,引發一連串既創新又燦爛的效應
本書以圖像學為核心,探討兩百多張珍貴圖像史料及多語種的文獻,並超然於歐洲或中國本位,以淺白文字及靈巧思路,從具體到抽象、宏觀到微觀、生活場景到宇宙論述、宗教神話到科學技術,內容博學又引人入勝。讀者將會發現,今日的生活與這場交流竟有如此高度的關聯。
《行旅者的世界史》:宮崎正勝書寫「空間革命」概念,對台灣人來說是可讀性高的全球史著作
近來台灣的公眾歷史書寫市場有三種特色,台灣熱、中國想像與全球史視野,其中又以全球史的著作既反映當代歷史學的研究趨勢;又能兼具傳達給民眾世界觀與歷史意識的公眾史學功用。宮崎正勝的《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與以往這方面的全球史著作的不同,在於這書通俗可讀,沒有太多艱深的用語與繁瑣的注腳,很有公眾史學的特色。
《行旅者的世界史》:日本史學界給予東洋史與日本史新的連結,漸漸產生全球史的味道
日本這方面的研究還真是人才濟濟,不管是中國史、東亞史、東南亞或者是南亞史都可以找到相關研究人員,這不是短時間可以發展出來的學科,人家可是發展了數十年,已經累積了好幾代學者的功力。反觀我們,雖然海洋史好像也搞了很久,但能搬上檯面的還真沒幾人,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課題大概就屬中研院文哲所的整合型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導讀:全球史視野下的十九世紀中期
兩個力挽狂瀾的大帝國(大清、鄂圖曼),兩個急起直追的小國家(俄國、日本),以及一個剛成立的新興民族國家(義大利)。以1861年為舞台,一群運籌帷幄的歷史人物為主軸,我們得以看見大時代的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現代世界六百年》導讀:將西方經驗放回全球脈絡,「加州學派」眼中的現代世界六百年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〇〇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現代世界六百年》:20世紀進入「大加速」時期,人類以科技改造生物圈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大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利於展現區域互動與結構性因素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毛主義》:這些網路毛派分子以憤怒的反西方民族主義著稱,認為中國邊境問題都是美國干涉的結果
探索全球毛主義不僅對於了解中國史極其重要,也有助於了解世界許多地區的激進政治。尤其是毛主義在去殖民化時代成為一股國際力量。在開發中國家,毛主義所散播的「反帝國主義」訊息,吸引了那些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受到壓制的人民。
《毛主義》:不僅揭開了中國當代史,也在過去80年間對全球叛亂、不服從風潮產生重大影響
本書的目的,是把毛澤東及其思想重新攤在檯面上,重塑毛主義面貌。 研究全球毛主義的歷史,對世界各地的當代挑戰有非常重要的寓意。閱讀本書可鑑古知今,對照了解源自於物質與政治絕望的激進主義及其後果。
《歷史的轉換期7:1683年.近世世界的變貌》導讀:世界權力平衡丕變的一年,開啟「漫長的十八世紀」
歷經近世前期大航海時代的華麗燦爛,世界發展在步入近世後期前逐漸穩健成熟,亦即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各地身分階級制社會趨於安定,庶民消費經濟蓬勃發展。一六八三年,正是宣告人類即將邁向這個成熟近世世界的動盪年分。
《歷史的目擊者》:《自由領導人民》、自由女神像、中國民主女神像,正說明了「自由的三種概念」
新文化史權威彼得.柏克(Peter Burke)跨地區、跨時期、跨傳播媒介研究多種圖像,從貝葉掛毯,到宗教圖像、政治圖像、廣告圖像、商品圖像……深入且全面鑽研圖像的實際用途。透過名家作品或文句,教導讀者如何從圖像中剖析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背後隱含真義,並避免錯誤解讀的陷阱。
《庫克船長與太平洋》導讀:複雜與多元的科學探險史詩
從全球史的脈絡來看,庫克的科學探索並非純粹為了求知,還牽涉軍事、貿易以及地緣政治上的戰略利益。庫克是探險英雄還是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的先鋒?這是至今各界仍爭論不休的問題。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導讀:面向大海,莫以成敗論歷史
本書經由對腓尼基/迦太基介紹,做出最好的示範,不以結果論英雄,反而彰顯出作為面海文明應有的姿態,尤其是後者,作為同樣強調海洋文化的台灣,或許有更多值得深思之處。
《獻給皇帝的禮物》:瑋緻活的新古典主義瓷器,滿足了歐洲人的矛盾情結和想像
十七、十八世紀,英國進口的中國瓷器,常見「仕女畫」的圖案,畫面招喚出一種受到保護的烏托邦空間。大衛・波特認為英國人、尤其是英國女性這種對中國瓷器異國風情的審美情趣,呼應了當時女性對自主空間的想像與建構。
《獻給皇帝的禮物》:英國為什麼送Wedgwood瓷器給乾隆皇當壽禮?
「人」有傳,「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傳記,本書也是有關「物」或「商品」的故事。從全球史的角度來看,瓷器曾經是重要的全球化商品。藉由瓷器的貿易,將西太平洋、印度洋,乃至大西洋連成一個流動空間,串聯了歐亞大陸之間的貿易往來。
《草原王權的誕生》書評:最後的匈奴人劉淵&西域恐怖份子班超
林俊雄在本書提及匈奴與中國的爭霸過程裡,不無感嘆說由於中國人打不贏騎馬游牧民,每每試圖以詐術的方式取勝,班超在西域的經營更加驗證了中國人是靠恐怖行動、金錢攻勢、詐術來控制西域諸國,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下西域人對中國可說是深惡痛絕。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書評:政治歸政治,賺錢歸賺錢?迦太基給台灣的三堂課
閱讀迦太基的歷史,足以讓我們反思借鏡:是不是只要賺錢就可以不問政治?是不是只要有錢就可以把你當人看?是不是面對威脅時我先投降輸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