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政治
從「亞細亞孤兒」到國際角力前線,叫好不叫座的「國際新聞」在台灣掀起內容產製熱潮
面對國際新聞資訊的產製狂潮、難以辨識消息來源品質、內容敍述真實性、轉譯的過程與是否遭到再詮釋等等問題,似乎最終還是該回到重新建立新聞產製的編輯台倫理、提升讀者媒體識讀的體質、以及補強社群網站的監管規範。劉致昕説,就像要幫身體打造完善的「免疫系統」——「所以不可能有補完的一天」。
《臺灣人意象》:台灣女人愛撒嬌,撒嬌女人最好命?
《撒嬌女人最好命》原本是一部上海女性藉由學習撒嬌來重建女性認同的故事,因為對手是台灣女性,又變成是透過與台灣女性的撒嬌競技來建立上海認同,單純的三角戀情牽扯到複雜的「台灣 vs. 上海」的地域認同與國族想像,也透露了隱藏在其中諸多不可言說的曖昧性與政治性。
《牆的時代》:「好圍籬製造好鄰居」,它講出實體上和心理上無可避免的真實界線
我們有能力思考、建造,也可能在圍牆之間的空間注入希望——建造橋梁。因此,目前民族主義和認同政治雖再度興起,但歷史的弧線還是可能轉回到團結。
化悲憤為起義:除了語言與肢體暴力,性少數面臨的多重壓迫
英國這對遭受暴力攻擊的女同志伴侶不但未落入暴力者(或是同性戀恐懼者)的下懷,他們更清楚意識到:如果這樣的壓迫經驗難以避免,受壓迫者就更該將化悲憤為力量。
認清現實吧!右派比左派更會玩弄「認同政治」
如果沒有中東與北非的難民風潮,就不會有歐陸的右翼民粹主義風潮,以及英國的脫歐公投。歐州與美國那些聲稱反對「伊斯蘭化」的人士,其實就是在召喚大多數的基督教選民,抗拒多元化的潮流。
認清現實吧!右派就是比左派更會玩弄「認同政治」
如果沒有中東與北非的難民風潮,就不會有歐陸的右翼民粹主義風潮,以及英國的脫歐公投。歐州與美國那些聲稱反對「伊斯蘭化」的人士,其實就是在召喚大多數的基督教選民,抗拒多元化的潮流。
《低端的真相》:足球如何成為愛國主義者的「民族鴉片」?
英國文化評論學者Terry Eagleton說:「足球是民族鴉片。」抽鴉片,不傷及他人,是逃避體制的個人解放。但是民族鴉片,擺明了就是藉民族主義以號召團結,用來穩固統治階級的領導,並遮掩社會內部矛盾。英國球迷便是民族主義的典範。
價值競合的台灣政治:為何經歷「皇民化」的台灣人支持國民黨?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台灣民眾的政黨支持、統獨態度、認同樣貌並不能互為預測因子,將這三個政治意向綁在一起不僅是嚴重的政治偏見,也忽略了個體的生命歷程及其所處的社會位置的影響。
張鐵志:當共和黨愈來愈像三○年代的民主黨——美總統大選背後的政治板塊大遷徙
未來希拉蕊和川普之間的大選,將會更改變美國兩黨的基本組成。民主黨的選民基礎將會更進一步遠離工人,而共和黨則會成為一個白人勞工階級的政黨。
英格蘭「鄉巴佬」告訴你為何挺脫歐:不是仇外,「認同」才是關鍵
「世界公民」的虛無話語無法掩蓋人們對獨立自主的深層渴望。為了認同,英格蘭寧可收起歐盟的巨傘,甚至即將摘下聯合王國的王冠(因蘇格蘭與北愛爾蘭都可能脫離英國),也要顯露出英格蘭的天然本色。
英格蘭「鄉巴佬」告訴你為何挺脫歐:不是仇外,「認同」才是關鍵
「世界公民」的虛無話語無法掩蓋人們對獨立自主的深層渴望。為了認同,英格蘭寧可收起歐盟的巨傘,甚至即將摘下聯合王國的王冠(因蘇格蘭與北愛爾蘭都可能脫離英國),也要顯露出英格蘭的天然本色。
給中學生的政治入門課:2016大選過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在民主國家,定期的選舉主要目的可能並不是要選出一位「最英明」的領導人,而是在告訴執政者:你做不好的話,就會被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