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 Related Tags:
-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 CRPD
- 身心障礙
- 身心障礙者
- 人權
- 衛福部
- 障礙者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台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
- 呂家瀅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17年未大修: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條不能淪為道德勸說
本次《衛生福利部》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將「合理調整」與「禁止歧視」、「無障礙設施擴及資訊通訊」等障權公約中明示幾項重點納入本次草案當中。不過「合理調整」雖有入法,但法條草案仍不盡理想,是否有實質作用依然堪憂。
天生我材真的必有用?從「數據」、「障礙」的視角來看,或許並不一定
我們可試想,一位才華洋溢的障礙者因為沒有電梯進不了辦公室,沒有無障礙的網站系統可以進行業務上的登載等等,勢必影響工作表現,導致無法發揮潛能。「天生我才」不一定「有用」,但這種「無用」原因,究竟是障礙者本身有問題?還是主流認知下所導致的?
「身障潛水」在台推動10週年:下水前後最困難的一哩路,期待發展友善「所有人」的無障礙休閒育樂環境
回首台灣身障潛水10年歲月,燦爛背後,卻必須自行承擔不利環境中的安全風險、耗費大量人力,亟需各方支持改善。呂家瀅更強調,友善的措施並不只為了身障者:「每個人都會衰老、也有可能承受許多身體上的障礙。若能改善設施,現在許多年輕的潛水員未來也都能使用,繼續享受潛水的樂趣、發展潛水運動,而不會被環境排除在外。」
「身障潛水」在台推動10週年:視障教練教出「全盲潛水員」,第一名畢業顛覆所有人想像
有次陳克誠搭高鐵,碰巧遇到帶著導盲犬的視障乘客,兩人聊到身障潛水的話題時,他小心翼翼提出內心的困惑,問如果有天能參加潛水,最想感受到什麼?對方思考半晌回答:「水流從臉上拂過的感覺。」埋頭苦思的問題原來很簡單。陳克誠發覺,大海的魅力可以用不同感官去感受、也能讓當事人知道自己確實能無異於旁人、投入潛水,這個想法打動了他,協助視障者下水的決意越發堅定。
畢業茫然、開學無助,高教窄門前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去哪了?
高教對於身心障礙特教生而言,是一道難以跨過的坎。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職特教生有2.4萬餘人,但到了大專院校,人數僅剩1.5萬人。這些減少的人去哪了?他們在升學與求學的過程中,又是遇到怎麼樣的障礙與困難?
電影口述影像、手語美術導覽⋯⋯10種共融設計,讓每個人都能「無障礙」感受美與藝術
藝文活動是接觸美,陶冶性情的場所,但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要能與一般人一樣同樣的享受藝術的薰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整理國內目前在發展中的10種共融設計,讓障礙者雖然透過不同管道,但同樣感受美。
國家逼人弱弱相殘、至親對簿公堂,重障者求助無門:「我只是一個還能說話的肉塊」
我國近年推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並希望能發揮公約的精神,全面的照顧社會中的身心障礙者生活以及精神所需。然而從障礙者的角度出發,現有的政府資源,仍然遠遠不足以支持障礙者有尊嚴的生活,文中的壽司捲(化名)就說「每個月總有幾天、或者很長的時段,沒有人能協助我,無法滿足我的基本生理需求。」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什麼(下):無障礙不只電梯和坡道,還包含我們日常生活的四大層面
上一篇我們談到CRPD的精神與臺灣要配合國際專家審查的事情,這篇我們來談一些比較硬的議題。包含大家所認知的無障礙該是如何?臺灣社會在面對障礙者時又是怎麼處理?雖然政府總是強調做了多少軟硬體設施,但當回到障礙者日常,外界的不耐煩、訕笑、不理解,這些不常被提起的,才是最真實的「障礙」經驗。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什麼(上):為什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卻必須履行CRPD的規定?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21世紀第一部人權公約,意在保障身心障礙人士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權利有受到完整保障,台灣也不落人後,於2014年公布國內施行法。今年8月初,國際人權專家將來到台灣開會,討論甚麼呢?就是要檢視台灣在實踐上,是否有符合CRPD的精神。
新老闆說「公務員都是米蟲!」隱形職場霸凌之下,消失的身心障礙公務員權益
過去,我們認為身障者業務表現本不如一般職員,所以吃乙理所當然。但很多時候,原來一開始就執行著被規定好是拿乙等的業務,等著被當作乙等比例的替死鬼,最後拿了一堆乙而無法換工作也無法換單位,惡性循環,抑鬱到退休。
拔除社區服務、被斷生計、缺乏支持,疫情下的精神障礙者何去何從?
精神障礙者平日已較難適應變動,疫情爆發後,社區服務中止、職場合理調整不足、許多服務看得到吃不到,更突顯臺灣對精障者的支持匱乏。以下將會點出當前防疫政策對於精障者需求的幾項缺失。
從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反映現實生活對身障者的歧視與偏見
由於仍然有這麼多的歧視發生,聯合國才特別制定一部專屬於身心障礙者的權利公約(CRPD),這是因為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仍然持續上演著對身心障礙者歧視與偏見的生活場景。
精障者其實「不可怕、而且很可愛」,衛福部擬設「危機處理小組」
從小燈泡事件,到政大「搖搖哥」,精神疾病防治的首要關鍵仍是去污名化,病人和家屬才有勇氣向外求援,醫療和社會資源也才有機會介入,危機處理團隊才有處理的空間。
首次《身權公約》審查:只用「生病」的角度看待身心障礙者,是台灣最大的問題
有時候,造成身心障礙者不方便的不只是他們身上的缺陷,還有環境的不友善。國際審查委員所提倡的從「醫療模式」觀點,轉換成「社會模式」觀點,探討環境因素的作用。
(更新)4歲女童遭當街隨機砍殺... 母親泣訴:從教育讓殺人犯消失
上午內湖發生隨機殺人案,警政署副署長陳嘉昌表示,本案兇嫌是否精神病患,目前還不確定,但如果是,希望家屬和衛生單位、警方合作,尤其有暴力性的,建議相關單位要強制醫療。
國際特赦組織2014人權報告【台灣】:323警方暴力驅離,至今未見任何公正獨立的調查
雖然台灣已進一步採取措施落實國際人權標準,但和平集會自由、死刑、酷刑及其他虐待、居住權、土地權利與性別歧視仍是須嚴正關切的問題。
偷工減料的接軌國際:單單一個「小組」真能督導全國機關保障「身心障礙者權利」?
筆者以為,成立國家級的人權機構,不但能解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在此面臨的問題,其他毫無章法、各管各的人權公約,也能夠獲得整合監督,並強化落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