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者
【未來大人物 特有種椅人2】台灣公共設施的黑檢視10件事,輪椅族生活要什麼?
椅人Leo說:「走過、滾過人生這一遭,如果老天沒帶走我,那就該繼續享受人生,沒錯,就是『享受』。」Leo透過自己的雙輪,實際提出出門就會遇到的莫名困境。也同時身為民宿經營者與無障礙勘景員的蔡國隆,也以自身經驗檢視無礙環境該怎麼創造。
自立生活(上):報酬低、沒保障、身心疲乏,身心障礙個人助理「熱情燒完就離開」
「個助」是指受障礙者聘用為個人助理,以支持協助其日常生活,個助最主要的服務精神,就是協助障礙者得以「自立」生活。服務過程中,需要充分考量障礙者的多元需求,並且尊重障礙者的意願。幾乎所有個助都是抱持著滿腔熱血投入職場,但最後都說出一致的心聲「個人助理目前不是一份能長期穩定做下去的工作。」
每天17小時無人協助,跌倒只能報警:全台首件重障者爭取「個人助理服務時數補助」案勝訴
翁國彥今天表示,聽到這樣的判決很開心,判決結果對於台灣身心障礙者申請個人助理服務,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希望新北巿政府不要上訴。因為不只玉姐案,還有二起類似的案件正在進行中,目前都還在等待開庭,希望玉姐案的判決能發揮關鍵的作用,不管是新北巿社會局或是其他縣巿政府社會局,都應該正視身心障礙者的權利。
國家逼人弱弱相殘、至親對簿公堂,重障者求助無門:「我只是一個還能說話的肉塊」
我國近年推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並希望能發揮公約的精神,全面的照顧社會中的身心障礙者生活以及精神所需。然而從障礙者的角度出發,現有的政府資源,仍然遠遠不足以支持障礙者有尊嚴的生活,文中的壽司捲(化名)就說「每個月總有幾天、或者很長的時段,沒有人能協助我,無法滿足我的基本生理需求。」
「加油!」「長那麼漂亮可惜坐輪椅」:10個可能讓你陷入「微歧視」的意外points
障礙者要能與融入大眾的生活,一同上學、上班、聚餐,往往需要付出比表面還要多出數倍的努力。不但要克服表面上的身心障礙,在言談間還要常常面對那些「玩笑話」、「鼓勵」所帶來的「微歧視」,麻煩的是,這些行為並非帶有意識的刻意羞辱,所以若是當面指責對方,還可能被指責大驚小怪。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什麼(下):無障礙不只電梯和坡道,還包含我們日常生活的四大層面
上一篇我們談到CRPD的精神與臺灣要配合國際專家審查的事情,這篇我們來談一些比較硬的議題。包含大家所認知的無障礙該是如何?臺灣社會在面對障礙者時又是怎麼處理?雖然政府總是強調做了多少軟硬體設施,但當回到障礙者日常,外界的不耐煩、訕笑、不理解,這些不常被提起的,才是最真實的「障礙」經驗。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什麼(上):為什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卻必須履行CRPD的規定?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21世紀第一部人權公約,意在保障身心障礙人士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權利有受到完整保障,台灣也不落人後,於2014年公布國內施行法。今年8月初,國際人權專家將來到台灣開會,討論甚麼呢?就是要檢視台灣在實踐上,是否有符合CRPD的精神。
誰是扼殺「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以身心障礙公務員為例(下):改造房間成為動物園
雖然政府近年推行了「職務再設計」,但沒有實質規範或強制力的情況下,這種推廣往往淪為口號。要怎麼改變目前的公部門、將其改變為多元共融的職場生態,她給出了5個方法來因應。但最初也最重要的是意識到房間中的大象,「一旦我們開始承認大象的存在,它就會神奇般的縮小,最終我們才能把它趕出房間。」
誰是扼殺「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以身心障礙公務員為例(上):房間裡到處都是大象
「多元共融職場」是近年提倡的新職場文化,但看著民間企業的轉型,身為障礙者的「左邊女孩」在公部門內看到的則使她失望:官僚文化、少做少錯、權力把持在少數長官手中,這些不禁都讓她質疑,是什麼阻止公部門落實多元共融職場精神?
腦性麻痺者「厭世少女」:參與社會運動後,我決定將推廣障礙者權益作為人生志業
身為障礙者的厭世少女從小就罹患先天性腦性麻痺,導致剛出生就註定無法與正常人一般跑跳,父母擔心她無法自力更生因此緊盯課業,但這份擔心也成為厭世少女的壓力來源。
如何談戀愛?大學身心障礙者的必修課
身心障礙學生認識男女朋友的機會明顯有限,當身心障礙學生幸運的遇上了一位彼此互有好感的朋友,也許會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戀愛技巧」用上。但是當身心障礙學生迫不及待展現那些技巧時,很容易嚇到對方,這份曖昧關係也因此夭折。
日常生活的小革命:專訪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胡庭碩
這些年參加了這麼多活動,胡庭碩發現活動中只要有一個身心障礙者,大家有時會視之為洪水猛獸,有時會愛護有加、過度熱情。「我們的教育很少教你要怎麼跟少數相處,所以才會造成這種現象。」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先問問對方希望你怎麼做,找到一個讓彼此都舒服的方式,那才是體貼、有意義的好意。
找不到出口的性與愛:手天使發起「障礙者需要性」遊行
手天使坦言,在成立之初遇到不少的歧視與調侃,有媒體以「正妹幫你打手槍」來報導,也常被問大眾問「有沒有口天使或鮑天使?」。雖然大眾漸漸了解手天使,但仍只有少數人會用健康的心態看待障礙者的困難。
身障女性要生存,制度與社會性歧視卻讓她們尊嚴掃地
為了保障障礙者就業,政府推動「定額進用」制度,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單位僱用障礙者,若沒有達標就額外課以差額補助費。然而,制度為障礙者開出了職缺,卻沒能解決雇主的歧視與惡意。
身心障礙者的另一種出路:有利於經濟與社會穩定的小作所、庇護工場
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小作所、庇護工場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小覷。它們能讓障礙者有謀生自立的機會,也讓家長得以稍微喘息放鬆。然而,這兩個社福機構存在待解決的問題
障礙者的保險困境:那些被拒於門外的精障者和重障者
保險的運作機制是透過眾人繳納保費形成一個安全網,在發生急難時能有理賠金支應。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被保險保障。在台灣就有117萬人、佔全體人口5%的身心障礙族群,被保險公司「拒絕納保」或是「加收保費」。
「殘而不廢」、「勇敢克服身體侷限」,把障礙者當勵志人物有什麼問題?
前不久觀賞一場視障者的街頭表演,記者形容現場民眾聽到的都是「勇敢力量」。明明展演的主題是藝術,但活動聽起來卻都像心靈小語和勸世文?其實類似的狀況屢見不鮮。
《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新一代障權運動團體如何開展新的風貌?
從運動論述與策略來看,新一代的障權運動開始挑戰環境的障礙——政策的失能。「散步」更顯示了新一代以身體經驗出發挑戰現行結構的運動策略,召喚公眾與障礙者重新理解障礙者的處境。這樣的軟性策略與倡議論述,和過去要求補助、增加服務的邏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