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
《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社會主義」為什麼萌芽於工業革命,而不是其他時代?
如果從較為廣義的「產業革命」來觀察,在「圈地運動」中土地被巧取豪奪的小農,應可視為工業革命的受害者。當然,進入工廠的傭工、女工與童工,則是更受矚目的受害者,他們的困境進一步促成了「社會主義」的出現。
家庭事業兩兼顧?從「居家清潔女工」看當代女性的職業選擇題
本文透過對居家清潔業的徵才廣告盤點和分析,分析性別化工作的可能成因,並進一步理解職業選擇中所蘊含的性別意涵。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斷提升看似是個好現象,但女性如何參與、參與在哪些行業及勞動型態當中,亦是性別政治的一環。
韓國華城電池工廠致命大火23死:一位中國朝鮮族女工留給母親的最後短訊和影像畫面
韓國近年來外籍勞工數量暴增,填補了該國勞動力市場的短缺。公開報導稱,外籍勞工在該國死於工作事故的可能性幾乎是韓國工人的三倍。根據韓國媒體報導,目前在韓國的的中國朝鮮族約有80萬人,他們多數來自中國與北韓交界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吳媛媛《上一堂思辨歷史課》:你能想出十個女性歷史人物的名字嗎?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吳媛媛最新力作!本書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跨國飲料公司剝削下的印度甘蔗園糖工:氣候變遷為何導致貧困婦女摘除子宮人數驟升?
剝削的工作條件使眾多女工不敢請假就醫,生理期不適也只能選擇忍耐,一旦有婦女因尿道嚴重感染尋求醫生協助,院方通常也會建議直接摘除子宮,並強調子宮切除能讓她們專心工作,不用擔心在甘蔗園遇上缺乏自來水及廁所的問題,更不需再負擔衛生棉等生理用品費用。
《日本殖民下的她們》:女工的犧牲造就家中男性成員,是否有助於改變家庭角色或地位?
游鑑明教授從各式史料檔案中追尋職場女先鋒,除了官方紀錄、相關出版品外,還有照片、廣告、報導等,更直接與她們對話。作者訪問近百名走過日治時代的職業婦女,以淺白的文字,呈現她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種族與性別中拉鋸;就學、培訓、求職、就業過程的成就與辛酸;人際關係的演變,以及對家庭、社會的影響。透過她們的職場故事,看見最真實的日治台灣女性史。
在高棉看見台灣的影子(四):做工的人親手砌成大廈,在自己的國家卻無以為家
作為柬埔寨主要工業及經濟支柱,成衣業、營建業的無名英雄,他們的生存面貌為何?之前,我們探討了成衣女工的處境與想望,接下來我們將目光移到建築工人。從鄉下漂向金邊的高棉兒女,成衣廠吸納了女兒,工地則是兒子的天下。
【散文】薛好薰〈造船廠的童年〉:這些未來的海上巨獸即使尚未成形,已然散發混合著自由、漂浪等渾厚氣味
工廠總是有幾艘不同階段的木造船停駐,有的是剛架好船身龍骨,一根根整齊排列如巨獸的肋骨,工人在肋骨間好像小動物般穿梭,敲敲打打,一根根、一片片地黏上肌肉臟器,創生一隻乘風破浪、吞食魚群的海上巨獸。
尋找八九民運的女性身影:工自聯女性領導人呂京花的六四故事
呂京花到美國初年,持續組織與工會的運動工作,為受血汗工廠剝削的女工發聲、提供教育培力。雖然近年他不再走工運的路線,但他從工自聯到國際女服工會的故事,仍值得我們了解。
【職業演員】擱淺與航行:那些關於工廠的新生行動
雖然沒有人能保證,調整自己和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能讓你變得更順心如意,或者獲得什麼。但選擇相信,積極的參與行動,能夠改變世界,讓世界更好,就是一個保護人性基本價值的珍貴行動。況且這個世界,往往讓我們無可選擇。
台資與越南女性:偷竊、搞破壞、集體昏倒
過去西方帝國統治者,總會將殖民地的人民女性化,創造一種西方陽剛,東方陰柔的雙元對立論述,而台商幹部所流傳的「母系社會」說法,正是這種東方主義論述的變形。
「賢妻良母」意識形態束縛的都會女性,與過著低劣母性生活的農村女性
鈴木裕子(女性史研究者)透過分析史料,探究甲午戰爭後日本勞工運動草創期的性別歧視,她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的女性遭到「家」制度的桎梏,而為了家庭外出工作的行為則被讚美成「醇風美俗」,這完全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握手』的狀態」。
《我們的那時.此刻》:真情記錄50年庶民文化史,楊力州為台灣電影寫的情書
電影中,不管省籍、藍綠、老兵、老農,在巨大的國家機器與威權下,都是悲涼與弱勢,因此,下一個他想拍的故事,就是老兵。
「你用想像ㄧ天要站立22小時的工作...」華潔工會政院抗議,提5訴求
工會一位成員在臉書上談到自己的血淚:「你用想像ㄧ天要站立二十二小時的工作,而且夏天熱的受不了工廠像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