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lifehack」標籤的文章

讓大腦重新開機:在這 4 種焦慮超載困境下,我的心智重啟策略

圖片
當我們的電腦使用久了遇到問題時,有時僅需重啟即可解決。同樣地,我們的大腦和自身行為模式也可能需要類似的「重新開機」。雖然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無法徹底重置自己的生活或環境, 但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讓大腦或某些負面習慣重啟,可以是重新獲得動力、恢復生產力,以及打破惡性循環的有效途徑。

[生活時間管理-10] 比早起更重要的五個簡單睡眠習慣

圖片
我們容易只關注醒著的時間,醒來後的任務。但其實睡眠的時間,睡眠這個任務,可能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 比起晨型人,或許重要的是成為一個好好睡覺的人。

[生活時間管理09] 如何改變孩子睡前作息,如何改變大人習慣

圖片
改變生活習慣,是一個不容易,但很有趣的難題,為什麼: 改變習慣,看起來就是要跟我們的人性對抗。這是看似不容易的地方。 但我們誤以為的人性,卻常常是環境制約、感覺制約的產物,只要改變制約,那麼不一定要跟人性對抗,習慣也會改變。這是有趣之處。 改變習慣,是在觀察自己、跟自己對話、「設計」自己的過程中誕生,這不容易。 但如果不要誤把改變習慣當成是跟自己對抗,那麼這個過程其實更像是跟自己交個好朋友,這不是很有趣嗎?

[生活時間管理02] 讓自己有餘裕完成事情,事情才會真正完成

圖片
我住的社區前面有一個比較麻煩的馬路設計,如果要到馬路對面搭公車,沒有斑馬線,所以無法直接橫越過去。必須要往前走一段,繞一圈彎回來,這繞一圈的過程,會多走過三道斑馬線,也就是要等三個紅綠燈。這才能到其實只是在社區對面的站牌搭公車。 我測試了幾次,發現這樣繞一圈大概需要 5 分鐘的時間,包含等紅綠燈、過斑馬線。 因為公車班次並不多,所以如果我要去對面搭公車,我會利用「 等公車 App 」看下一班公車到達的時間,然後提早 10 分鐘從家裡出發(例如看到公車將在15分鐘後到達,我就可以準備5分鐘後從家裡出發)。這樣我可以輕鬆走出社區、繞一圈三道紅綠燈,好整以暇地去等下一班公車。

工作愈忙愈要克服倦怠感,如何做重複的事依然保持動力

圖片
有句成語說:「樂此不疲」,但樂趣真的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對某一件事情長期的動力嗎? 如果這件事情一開始做起來很有樂趣,但時間一久,重複執行的過程,會不會導致樂趣消失? 或者當這件事情只是休閒時很有樂趣,但如果變成工作,變成每天要做的事情,會不會就再也不覺得有樂趣了呢? 不要說那些快樂的事情有一天也會疲倦,我們每天必須要去完成的工作,每天生活中的瑣事, 會不會也因為「倦怠感」,而讓生活變得更加有壓力,讓事情更容易拖延逃避。

工作愈忙愈要練習適可而止,如何幫工作、玩樂設計停止點?

圖片
在我的 時間管理課程 中,幾乎每一次都會有朋友詢問這個問題:「 Esor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就投入一件事情到忘了時間:可能是某個工作,結果耽誤了與家人的生活安排。或是某個玩樂或休閒,結果反過來耽誤了應該用來工作的時間。」 這時候,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適可而止」呢?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但我確實在每一次的時間管理課程中都會接收到這樣的提問。也有可能因為我在談論「 123每日行動清單 」的法則時,提到每天要為自己起碼找到一件做完會很有價值感的行動,於是大家不免有疑惑,難道不會最後所有時間都變成只做那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擁有熱情」不一定是尋找喜歡、興趣與好奇,而是刻意練習

圖片
我常被這樣問:「Esor為什麼維持寫部落格這麼多年?當年是如何找到這件讓自己充滿熱情的事?又是如何確定投入?」

不是參考別人買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這樣買

圖片
最近和老婆一起準備搬家,大大小小事情忙得昏頭轉向時,老婆傳了一個洗衣機的網頁給我看,於是產生了下面這樣有點白目(我是說我自己)的對話:

[LifeHack-31] 遇到問題,才會幫你找到更好的行動

圖片
我們都很害怕出問題,做了計劃就希望她完全不要出問題,但其實「出問題」是很好的提示,有問題時反而可以更明確指出「更好的行動」。

[習慣力-1] 從練習每天走路一萬步習慣開始帶來的小改變

圖片
這個禮拜一下午一點,行程是要去接受「 Openbook 閱讀誌 」的採訪。我工作地點到採訪地點,搭捷運大概 40 分鐘,快步走路大概 60 分鐘,於是我決定「走路過去」。 從行天宮捷運站附近出發,走了一大段復興北路,再走一大段敦化南路,然後在敦化誠品附近轉進安和路,是一段有著許多濃密行道樹蔭的路程,搭著冬日午間的陽光,冷空氣中走著有點微熱。但到了採訪現場,卻沒有平日午後昏沈沈的感覺,反而精神百倍。下午連續四個小時的採訪,也思緒很敏捷地回答了所有問題。 這其實是我最近一個月開始的一個新習慣:「每天走路一萬步的練習」。 一開始我設定成中午休息時間要走一萬步,但後來發現午間休息時間再怎麼走都很難走到這麼多步數(我是上班族),於是改成每天午間走一個小時,大概可以走到 6000 ~7000步,然後加入我上下班走的路,也就大概累計到 10000 步, 但沒走到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在上班午間出去走一定程度的路」 。(我是用 iPhone 內建的健康 App 計步,我不求精準,數字只是一種計量記錄而已)

設定未來目標的真正價值:「改變當下現實感」的最佳手段

圖片
妳討厭設定目標嗎?或是你覺得設定目標讓人焦慮、兩難? 「設定目標」,這是我們大家都會做的事情,但可能也是讓我們最有壓力的事情。幫產品設計了一個看起來不知道能不能達成的目標,會不會很有壓力?在生活中規劃了一個想像中的美好目標,會不會太不切實際?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都非常關注「達成的必要性」,當然,目標就是要達成嘛!但也因此我們可能開始對目標降低標準來符合現實,或對執行目標途中的不完美、挫折感到焦慮,對必須放棄或改變目標覺得無法接受。於是想要一開始就「設定出可實現又美好的完美目標」,然後,「設定目標」變成一個讓人討厭的事。 前兩週,我讀到 GTD 創造者 David Allen 的一篇文章:「 The Big Secret About Goal Setting (關於設定目標的巨大秘密)」, David Allen 也提到了上述在目標設定過程中的兩難、焦慮,但是他指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The value of goals is not in the future they describe, but the change in perception of reality they foster, in the present. ( 目標的價值不在他們描述的未來,而是在當下,他們培養了現實感的改變。 )」 這句話,確實是一個很棒的提醒。我自己也切身的感受到這段話的意義。

Gratus 最動人的 Android App ,提醒你積極欣賞與感激生活

圖片
之前文章裡,我提到換 iPhone 後,有幾款 Android 常用 App 令我懷念,因為在 iPhone 上暫時沒有找到類似替代品。一款是我有介紹過的「倒數天數」提醒工具:「 Hurry 最好看的手機桌面倒數計日 App 」。另外一款,則是我一直還沒介紹,但其實使用了一段時間的「感恩日記」工具:「 Gratus 」。 剛好我最近的生活中也確實發生了幾個例子,透過「積極欣賞與感激生活」的習慣,改變自己的行動,讓自己更快樂 。一個是在「 新手爸媽3個月時間管理心得 」裡提到的,我們可以把現實看作負擔,但也可以面對現實,看到裡面美好而有價值的部分,學會承擔。另一個例子則是在「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 」,生活裡有讓人沮喪的部分,但也總是有可以變得更好的部分,只要我們看向那可以改變的地方。 而這款叫做 「 Gratus 」的 Andorid App ,就是幫助我們紀錄生活中值得感激的小事情,提醒你重新看到被習以為常的許多好事,他們就存在於我們四周。 它的介面非常優秀,提醒功能到位,紀錄的過程舒服,而且還有中文版! iOS 上當然也有許多感恩日記的 App ,但我目前卻還沒找到設計上跟「 Gratus 」一樣好的選擇,如果有(我相信也有),歡迎大家跟我推薦。

我目前依然在實踐的 4 個改變生活作息方法與心得

圖片
今天看到 Apple App Store 推出了一個專題「優質睡眠,揮別熊貓眼」,我自己在電腦玩物也常常撰寫跟睡眠、早起相關的工具,也喜歡分享 生活習慣 有關的心得文章。所以看到 Apple 這個主題覺得很有趣,而且裡面許多 App 也是我推薦過的,像是正念減壓的「 紀念碑谷團隊最新作: Pause 讓你在指尖上練禪 」。 這個專題也讓我開始回想,自己在電腦玩物撰寫過的「改變生活作息」工具、方法裡,哪些是我長期實踐並且目前依然在實踐的?以及我為什麼覺得這有效呢?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借題發揮。

LifeHack-30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

圖片
最近我在研究著自己新 iPhone 的更有效工作流程(例如最新的這篇: iPhone 通知規劃心得:不是關閉就好,建立更高效率提醒流程 ),有些朋友看到就覺得也太認真,問我這樣會不會很累呢? 當然,研究一個「更好的」工作方法,需要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去配套一個工作系統,絕對不能說輕鬆。但是不是累呢?所謂的累,包含壓力、無趣、挫折等等的情緒, 但找到更佳工作方法反而不會有這些情緒,而是帶來成就、舒適、減壓、有趣的 「更不會累」的能量 。 甚至在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方式之後,說不定可以幫你打開另一扇窗,幫你找回一些原本失去的、失望的東西。 這樣的態度,我也不只用在我對數位工具、工作方法的研究,我也同時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或者說,這是一個人生的統一態度,這個態度的價值觀是: 養成 「可以改變」的習慣,是最好的習慣 。 相信任何事情都還有可能因為改變而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值得去改變,不需要放棄,並且不用困於目前的現實煩惱中。

[LifeHack-29] 拍張照,解放大腦焦慮

圖片
拍照不一定是為了分享或炫耀,也不一定是單純的記錄。 你可以利用一張照片來解放大腦的焦慮 。 前一陣子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 Take Photos of Stove Dials Before You Leave for Vacation 」,提到在準備離開家去度過長假時,拍一下家裡的壁爐或恆溫器,用照片確認你真的有把他們都關閉,這樣你在假期時就不會一直煩惱自己家裡有沒有東西沒關好?就算焦慮時,看一下照片,你就可以放心自己真的有把他們都安置好。 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拍張照片」,不用再一直瞻前顧後,不會再一直顧慮著自己之前有沒有忘記做哪個動作?因為即使我做了,但我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忘記做,這時候一張照片確實能幫我再次確認。

如何用 Evernote 提醒、管理好我的所有定期支出與付費訂閱?

圖片
你平常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付費訂閱」與「定期支出」呢?尤其當這些定期支出愈來愈多樣化時,如何 記住 、 提醒 ,並做好 支出預算的管理 ?這篇文章我就來分享自己利用 Evernote (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具有類似功能工具),管理好所有定期支出的方法。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工具軟體、線上服務採取「付費訂閱」的機制,還有像大至「保險費」,小至「停車費」與「公寓管理費」,都需要每年或每月持續扣款。 一開始我想得比較簡單,這些付費訂閱大多可綁定信用卡自動扣款,所以我就第一次設定好,然後讓他自己扣就好,應該不需要什麼管理?但是等到要訂閱的付費服務愈來愈多,使用的信用卡有不同選擇或需要替換時,或者有些不能自動扣款時,就開始出現一些新問題。

[LifeHack-28] 用簡單數位方法提升六種整理紙本資料的效率

圖片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並不排斥或否定紙本筆記或紙本資料的整理,有時候紙本工作依然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優勢,所以我在電腦玩物一樣寫過很多跟紙筆工作技術有關的文章,例如: 回顧我的一年份「紙筆」筆記本,那些手寫圖像記錄更好的筆記 [筆記術-7] 編輯教你整理一本書最快的索引筆記法,紙筆記可用 十大創意手帳內頁 DIY 下載網站:免費列印年計畫表 但同一時間,我也喜歡把很多工作流程無紙化,而在將紙本資料做數位整理的過程中,帶來了一些獨特的便利。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些我實際在工作、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數位整理紙本資料的經驗與方法,分享他們可以帶來哪些整理效率的提升。

[LifeHack-27] 快速學習新東西的3步驟:體驗、搜尋、才開口問

圖片
我常常在電腦玩物介紹很多軟體,有時有些工具看起來特別難,但我通常可以在較短的試用期中很快掌握住他的使用方法,例如  Anki 、 AirTable 、 Onenote 、 Outlook 。或是其他許多剛剛推出的新工具,都能迅速撰寫出對讀者有幫助的介紹。 我現在也常常在電腦玩物分享新鮮具體的工作技巧,例如 子彈筆記法 、 自動聚焦時間管理法 、 KPT法則 等等,我也常常可以用較短的學習時間,很快掌握住可以跟讀者分享的心得。 當然其中偶有失誤,但我相信大多數我學習一個新東西後分享的心得文章,都是到位的,甚至是深入的。 我是如何很快地掌握一個新工具、學習一種新方法呢?甚至常常可以據此發展出自己的技巧呢?(例如我的 三層筆記法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來分享自己「 加速 學習一個新東西的三個步驟 」(重點,就在於這些步驟的 前後次序 !)。

[LifeHack-26] 善用週末假日「克服工作壓力」的四個有效方法

圖片
每到週末假日,像我這樣平日連續工作的上班族,就想要開始「 進入放鬆舒壓時間 」。 但是有時候我會發現,當我一整天賴在家裡沙發上想要減壓,當我腦袋放空想要暫時忘記壓力,卻常常導致假日時間飛快流逝,然後到了要上班日前,我的壓力不減反增,甚至達到焦慮的最高點。(還可參考: 如何讓假日時間過得更充實的五個小訣竅 ) 到底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在週末假日幫我適度的減壓,真正「克服工作壓力」,讓這段時間的休息結束後,真的帶著重新準備好的心情與能量,迎接新的一週的工作呢? 我自己親自實驗了幾種方法後,覺得下面四種最有效,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我的「不辦清單」:如何從不要做的犧牲,換回工作效率?

圖片
上過我的「 講座課程 」的朋友,或許在裡面聽過一個概念:增加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做」,比起努力把 10 個瑣事變得熟練,還不如想辦法去掉其中 8 件瑣事。如果可以放下、捨棄或自動化這些雜務,那麼生活與工作自然多出更多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這也就是我的「 減法工作哲學 」。 而最近看到一本有意思的書,叫做《 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 》,我還沒閱讀,只是覺得這個概念很有意思,而且當我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後,發現我心中其實擁有一串很長的「不做清單」,說不定這真的就是讓我覺得可以掌控時間的關鍵之一。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寫下我自己的「不做清單」,以及不做這些行動後帶來什麼結果的「真實經驗」。目的是邀請大家,也可以想想看自己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做清單?或是有沒有可能你也幫自己強化「不辦清單」,找回人生可以喘息的空間時間。